当前位置:

在安乡还原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历史真相

作者:隆龙 编辑:李欢 2015-10-10 16:38:24
时刻新闻
—分享—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尤其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操、名言,更不知激励过多少后人,至今犹广为传诵。一代伟人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安乡名人画”之四——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二岁而孤”(朱熹语),是随母亲跟着继父来湖南省安乡县的。在兴国观(今安乡县书院洲)读书时,日以继夜,苦读诗书,仅以菜叶米粥为食。贫而刻苦,传为佳话。范仲淹的塾师、同学,以及兴国观的司马道士,在范仲淹成名之后,惊喜地得知他就是朱说(母亲改嫁后随继父改名朱说),于是就将这间学堂屋,叫作范仲淹读过书的学堂。直呼其名,既亲切,又含蕴“茅屋出公卿”的意思。

  范仲淹学成出仕,成为名臣,多施善政,影响很大。凡他主政的地方,老百姓皆知其姓名,且很敬服,因而在兴国观修建了“范文正公读书台”。台始建何年,已难稽考,只知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县令刘愚作了重修,澧州学教授王仁撰了《重建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原文如下:

  上(注:宋宁宗赵括)即位之明年(注:庆元元年),诏起殿中侍御史范公处义,持节荆湖北道。环湖之十有五州,糜废不举。秋九月,行县次安乡,披而视之,则文正范公书堂在焉。相传长山朱氏宰斯邑,以之而来,邑人即其读书之堂而祠之,今二百年矣。堂据兴国观之东隅,俯瞰澧水,梁山、药山陈其前,大鲸、西湖汇其侧,举目数百里,轩豁宏爽,面执旷杰。御史公睇瞻徘徊,顾邑令刘愚曰:“自有天地,便有此境。大抵地必待贤哲而后重,人亦寄山水而不朽。斯堂之设,无乃两极其胜而俪美于无穷者乎?”顾毁于兵,甲子一周,尺椽莫复。爰挥从吏捐俸属之令,逾冬堂成。庭宇显敞,舟艧明丽,又得遗老所藏像,模而绘之,暨其香火之奉,则择黄冠之悫愿者,割田十有余亩瞻焉。于是风教所系,缝掖羡慕,繇家之塾至于郡邑之学,洋洋乎盈耳矣。仁随牒是邦,始立文正祠于学宫,以风励后进。至于是而有感焉,一日召诸生而诲之曰:“读书为学者当以文正公为师,奉使典郡者当以御史公为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文正公有焉。‘载驰载驱,周爰咨陬’,御史公有焉。小子识之!”会安乡请记于郡,郡守霍公以属仁;仁不获辞,乃即郡君相与言者而晋之。庆元丙辰四月既望澧洲学教授王仁记。

    译文:皇上(指宋宁宗赵括)即位的第二年(即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起用殿中侍御史范处义持节巡视荆湖北道一十五州,没有发现停止不办的政事。

    这年九月到安乡,先听取县令禀报,后拨开荒草,来到范仲俺读书台一看,范文正公读书堂还在啊!相传长山朱氏到安乡任县令,范仲俺随之而来安乡,范公逝世(公元1052年),安乡即以他当年在安乡的读书之堂作为范公祠来纪念他。从他当年在安乡读书算起(据考:范仲俺于公元993年随母从继父来安乡,后由父母进行学前教育,995年正式拜安乡太平兴国观司马道士发蒙读书),至今整整二百年。

    范文正公读书堂位于安乡鹳港(今书院洲内)太平兴国观东侧,俯视着澧水。梁药山在它的前面,大鲸西湖在它的旁边。举目数百里,平坦开阔,爽朗轩昂。御史斜眼看着读书堂,徘徊其旁,对安乡县令刘愚说:“自有天地,便有此境。大抵一个地方出了名人,才有名望;名人又依附于山水而不朽。此堂之设,达到了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极致啊!”眼看着这个书堂被战火破坏了六十年(60年前,正是公元1135年岳飞在此与杨幺农民起义军作战),年久失修,未能恢复,于是,御史派随员拿出了自己的薪俸,交给安乡县令刘愚,责成他重修。经一冬,书堂修复,房舍宽敞,还刷了彩漆,显得富丽堂皇。又得到安乡当地老人所珍藏的范文正公遗像,请画师模仿画出,供奉于此。祭祀方面则挑选老实谨慎的道士负责,并割田十余亩,解决祭祀之费。从此,安乡的风教大振,青年学子们非常羡慕、向往范文正公读书堂。从乡间私塾以至州县学府,到处都传颂着范文正公读书堂的盛名。

    我王仁任职州学教授,想到当初设立范公祠在他的读书之地,并以此激励后生学子,于是深有感触。有一天,我召来莘莘学子,教导说:“读书求学,应当以范文正公为楷模;奉命负责郡县政务,应该效法御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由于范文正公具有崇高的德行。载驰载驱,深入访问百姓,这是出于御史公勇于担当的精神啊!你们要记住!”

    适值安乡向郡府请示撰写重修范公书台记,郡守霍公把这事交给我,我辞而不准,就遵命写了这篇文字。庆元丙辰年(公元1196年)四月十五日澧州学教授王仁记。

    《中国常德诗墙•百代沧桑》镌刻有。

范文正公书台
宋   刘子澄①
 安乡楚下邑,公偶混迹居。
编茅阅古今,清澄涔澧潴。   
波涛入胸中,万甲时卷舒。
坐吞八九泽,去作宋真儒。
西师出绪余,胆已寒毡庐。
军中但歌范,谁识旧陶朱?
大贤方穷时,隐忧在江湖。
功成等糠粕,况复堂上书!
我来拜遗像,悲风咽黄芦。
公今倘无死,此地正堪娱。

    并注:“刘子澄,号玉渊,常德桃源人。官永州监簿。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公元1233年)年持檄过龙阳(汉寿)香积寺,筑九疑书舍。”游安乡“书台”,赋诗。

安乡八景之书台夜雨

           创得幽斋兴有余,
          耻将官业兢前途。
          晨钟响里频敲句,
          夜雨寒时起读书。
          百物降霖生始逐,
          万民被泽困方舒。
           中霄能得几回睡,
           欲枕还惊落蠢鱼。 

    张明先: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出生于安乡县坊廓(现城关镇)书香门第。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南学政等职。有《洞庭文集》等传世。

书台夜雨
清  张明先①
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
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
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
梦中遥意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

 “安乡名人画”之七——张明先

    北京大学学者方健经详尽考证后指出,约在至道、咸平年间(公元995年~公元1003年),少年范仲淹约在七至十五岁的时候,其继父朱文翰任安乡知县,仲淹就从母随朱氏生活于今湖南的安乡县,这里正位于水势浩渺的洞庭湖畔。在此“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度过了其难忘的少年生涯,数年中,洞庭壮丽秀媚的湖光山色。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范仲淹就是在这时与洞庭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健教授对范仲淹的研究有十大著名观点:

    范仲淹青少年:洞庭湖畔书台夜雨,起家孤贫,游心儒术。

    宦海风云:敢议雄心万里途,三出蓴城鬓似丝,晚节当如竹有筠。

    交游:唯德是依,因心而友。

    情趣:素心爱云水,物外真悠悠。

    军事:化干戈为玉帛。居安思危,备则无患。

    新政:皇权之争,吏治败坏导致政治危机,“四冗”为主要特征的财政危机。赋役不均酿成的社会动乱。

    宋学开山:尽精微,易学研究开义理派先河。宗经,学术旨意的价值取向。致广大,整合儒、佛、道学。

    政治思想:忧事浑祛乐事还,素心直拟圭无,犹济疮痍十万民。谏诤臣微敢殉身。

    教育思想:官私学合流与平民教育的普及。教、养咸备的人才观,恩贤若渴的宽广胸怀。

    文学思想:救斯文之薄的文学革新理论。意淳语真,文辞贯通的文学主张,格深而意远的文学创作。

    宋末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和祝穆的《方舆胜览》都载:“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范文正公文集•褒贤集》卷三有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时所记的《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其详细记载了安乡县范氏读书堂的情况,南宋初曾毁于兵火,庆元中再重修。康熙《安乡县志》中保存了最早记录范仲淹在安乡遗事的文献,为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时澧州州学教授王仁撰写的《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其更为翔实地叙述了安乡范氏读书台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相当精确地描绘了读书台的地理位置,在澧阳县南八十里处,正位于洞庭湖畔。而“书台夜雨”已成为安乡著名的八景之一。此外,从县志中一块残碑上考证出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启蒙老师为太平兴国观中的司马道士,所以范仲淹对道家学说有较为精湛的研究,实源于此。其他有关佐证不胜枚举。

    写作《安乡走出了范仲淹》期间,我走访考察了范仲淹少年求学的安乡县深柳镇书院洲社区读书台遗址,访问了安乡八十五岁高龄的周仲元先生。他精神矍铄,记忆惊人。是当年范仲淹少年安乡求学遗址上深柳书院的学生。安乡一中70年前创立时,周老先生是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他向我讲到1942年10月4日,安乡县立初级中学在日寇炮声远远传来之际,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王泽衡先生,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向一年级3个班一百六、七十名“诸生”,庄严地讲话:“此地是范文正公读过书的书台旧址,唵!就是范仲淹。他有一句金声玉振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唵!你们听到日本鬼子的炮声了!还不太迟,学范仲淹,立大志,刻苦学;打鬼子,救中国!”事隔七十多年,当时在场的“诸生”中有周老先生,还记得上述讲话。

    周老先生问起我的家人情况,得知我的奶奶黄元珍就是他建国初期的工作同事,对我更加亲切。又给我讲了当年毛泽东来安乡书院洲的故事。临别,赠给我他研究范仲淹少年安乡求学的系列研究文稿《安乡县范仲淹读书堂考评》(部分章节已列入本书),还有他的诗作《安乡抗洪颂》(已镌刻于中国常德诗墙)。当年,周老先生受安乡一中创始人校长王泽衡先生影响,尊崇安乡先贤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毅然投身革命,建国后任安乡县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委员。现敬录周老先生另一诗作:

陆家渡口
——悼念戴开诚、周文淇烈士
江流冲击横堤处,铁马金戈似旧音。
誓志当年同起义,预知此日庆功成。
波青沧海英雄志,血赤神州烈士心。
后死余生应愧戎,迎风挥泪吊忠魂。

    周老原注:戴开诚烈士家在安乡陆家渡口,和我相约找共产党参加革命。周文淇同志亦相约随同。两君现已牺牲,作此诗以悼念。

    告别周老先生,我来到深柳镇书院洲大堤,已是皓月当空,涛声一片。静心一想,不禁思绪万千,王泽衡校长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此地是范文正公读过书的书台旧址,唵!就是范仲淹。他有一句金声玉振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唵!你们听到日本鬼子的炮声了!还不太迟,学范仲淹,立大志,刻苦学;打鬼子,救中国!”回想我小学至大学毕业,听过很多次令我感动的国旗下的校长讲话。尤有王校长的这次讲话令我振聋发聩。这位在毛泽东主席的母校湖南省第一师范任过校长的安乡人真是太给力了。正如革命家杨度先生歌吟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回到史实上来,范仲淹在离开洞庭的四十余年之后,当他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写《岳阳楼记》之时,少年时候的一碧万顷、浮光耀金的洞庭风光再次浮现脑海,真是文思如泉涌,笔锋在八百里湖面上纵横驰骋,将浩渺壮观的湖光山色尽收笔底,写出这一千古绝唱的名篇,也就不奇怪了。总之,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是晚年的范仲淹根据四十余年前少年求学湖南安乡深柳镇书院洲时的洞庭印象而写就的。一千多年前,湖南省安乡县的土地有幸接纳养育了一代名人范仲淹。安乡人又世世代代把范文正公的人格、精神尊为楷模,供奉传承,千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见贤思齐、心志高远、坚韧勤劳、敬业创新,这种宝贵的精神不断推动安乡历史进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肩挑背扛筑起长江流域八百里抗洪大堤,兴文重教享誉“中华诗词之乡”,精耕细作建成全国闻名的商品粮、鱼、优质棉生产基地。一代伟人毛泽东赞誉道:“北有安乡”。至此,我在远方为家乡祈福。

 安流晓渡

作者:隆龙

编辑:李欢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