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区域气候

编辑:李欢 2019-06-26 10:50:59
—分享—

  安乡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气候地理差异小,适宜工农业生产。但也有寒潮、大风、暴雨、干旱、冰雹、冰冻等灾害性气候,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季气候

  民间以农历分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气象部门以公历分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气候上定位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期间为冬季,稳定高于22℃的期间为夏季,由10℃上升为22℃的期间为春季,由22℃降为10℃的期间为秋季。据资料分析,从气候定位上县域3月16日入春,5月21日入夏,9月22日入秋,11月21日入冬。春长66天,夏长124天,秋长60天,冬长115天。

  气候要素

  县域因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气候要素的地理差异较小。

  一 气 温

  年均气温17.1℃,呈南高北低分布,南北差0.2℃。2006、2007年,年均气温高达18.2℃,1993年仅16.4℃。月均气温以1月最低,4.6℃,7月最高,28.5℃,气温年较差23.9℃。极端最低气温-5℃(1998年1月9日),极端最高气温39.1℃(2010年8月4日),气温绝对年较差44.1℃。1~7月,月均气温逐月升高,7月至次年1月,月均气温逐月降低。年均气温日较差7.1℃。月均气温日较差以5月最大,7.8℃,1月最小,6.1℃。气温日较差极大值18.5℃(1996年1月3日),极小值0.4℃。气温多以日出前最低,正午后最高。

  二 日 照

  年均日照时数1817.9小时,2001年达2060.9小时,1999年仅1521.7小时。月日照时数7月最多,232.2小时,2月最少,84.2小时,2~7月,日照时数逐月增多,7月至次年2月,日照时数逐月减少。年均日照百分率41%,2001年最高,47%,1999年最低,34%。月日照百分率8月最高,51%,2月最低,27%。年均总辐射量461035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总辐射量、日照百分比,均居全省最高值。

  三 降 水

  雨水充沛,降水集中,降水形态多样,除雨、毛毛雨、雷阵雨、冻雨、雨夹雪、雪、米雪、冰粒、冰雹外,还有泥雨等特异降水。

  四 风

  (一)风 向

  年均北风频率最大,18%,东北风频率次之,13%,西南风频率最小,1%。1~5月、8~12月多北风,6~7月多南风,季风明显,“冬季风”明显。

  (二)风 速

  年均风速1.8米/秒,1990年最大,2.1米/秒,1999年最小,1.6米/秒。月均风速9月最大,2米/秒,11月、12月最小,1.6米/秒。

  五 湿 度

  年均相对湿度79%(1990、1991、1994、2002年达81%)。月均相对湿度6月、8月最大,82%,12月最小,75%。强降水和连续阴雨时,相对湿度可达100%(1~12月均有出现),而天气连晴,湿度转小,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降水量833.9毫米,湿润指数0.99。

  六 蒸发量

  年均蒸发量1155.9毫米,2001年最多,1298.8毫米,1996年最少,1034.0毫米。月蒸发量7月最多,平均178.9毫米,1月最少,平均37.5毫米。1~7月,月均蒸发量逐月增多,7月至次年1月,月均蒸发量逐月减少。7、8、9、10、12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常伴有干旱。

  七 气 压

  县境属全省气压最高值区,年均气压1011.9百帕,1993年最高,1016.3百帕,2006、2007年最低,1011.2百帕。月均气压12月最高,1027.5百帕,7月最低,1003.5百帕。1~7月,月均气压逐月下降,7~12月,月均气压逐月上升。气压的日变化多以11时前后最高,17时前后最低,有时亦出现两高两低,即11时前后和23时前后最高,5时前后和17时前后最低。极端最高气压1040.7百帕(2009年11月2日),极端最低气压985.0百帕(2009年2月21日)。

  八 地 温

  地温垂直分布为三型:4~8月为日射型,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1月至次年2月为辐射型,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3、9、10月为日射型和辐射型同时存在的过渡型,其中3、9月上层为日射型,下层为不规则辐射型,10月下层为辐射型,上层为不规则日射型。

  (摘自《安乡县志(1989-2009)》)

编辑:李欢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