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车行天下0531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 2021-05-31 10:08:44
—分享—

上午好!为您送上今日车圈早报

//现代汽车将投资转向电动车

日前,现代汽车将大幅削减其产品线中内燃机车型的数量,以腾出资源投资于电动汽车。此举将导致传统汽油车型减少50%。据说该战略已于3月份获得现代汽车最高管理层的批准。现代在四月份表示到2025年,该公司面向中国市场的燃油车型号将由21款减少到14款,并从2022年起每年发布一款电动车。谁家不转型谁就要落后。

//华为公开车辆“无线充电”相关专利

日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一种无线充电车位泊车推荐方法及系统的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泊车车位推荐方法和系统,可被应用于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向停车场上报本车信息,停车场服务器将车辆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无线充电车位信息对比匹配,根据车辆尺寸、车位尺寸及无线充电装置安装位置等信息综合判断当前停车场是否存在可用充电车位。充电桩的替代品。

//特斯拉海外召回部分Model 3/Model Y

528日,特斯拉向部分北美车主发了一封召回邮件,原文显示,特斯拉决定主动召回部分Model 3Model Y,以检查制动钳螺栓。本次召回涉及201812月至20213月之间制造的部分Model 3以及20201月至20211月之间制造的部分Model Y。据了解,此次召回原因在某些车辆上,制动钳螺栓可能未按照正确的规格固定。刹车有问题但此次不涉及国内车型。

//华晨宝马召回国产iX3

日前,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161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091日到2021430日的部分国产iX3电动汽车,共计6636台。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电池控制单元的软件存在设计问题,可能致使碰撞后车辆部分功能(例如警告指示灯、车辆照明或紧急救援电话功能等)无法正常工作,存在安全隐患。销量本就不高,这是雪上加霜啊。

//理想汽车或将接手北京现代第一工厂

近日,一份疑似顺义区政府的资料显示已经停摆两年的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将被理想汽车接手。理想汽车将投资60亿元接手北京现代顺义基地一工厂,依托原北京现代一工厂厂房及土地资源,打造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该项目计划2023年投产,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对此理想汽车回应称尚未收到这方面的信息,不予评论。理想现代上演蛇吞象。

//中塞小型汽车和摩托车驾驶证可互认换领

日前,中国与塞尔维亚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签署中塞驾驶证互认换领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驾驶证互认换领协议,中国与塞尔维亚双方承认对方核发的有效驾驶证,一方准许持有对方国家驾驶证的人员在其境内直接驾车或者免试换领驾驶证。互认协议将自双方签署并完成国内法律确认手续之日起三个月后生效。出境到塞尔维亚驾车更方便。

//儿童安全座椅纳入立法

20216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实施,其中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提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监护人应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据悉,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首次纳入全国性立法,揭开了儿童乘车安全法治时代的新篇章。保障儿童乘车安全。

//新款奥迪Q5L上市

528日,全新奥迪Q5L正式上市,新车推出高、低功率共5款车型,指导价格区间为39.68-48.70万元。新车前脸采用家族标志性的八边形进气格栅,形状线条更加扁平化,进一步加强了整车的运动感。动力方面,新车应用同级唯一的“2.0TFSI发动机+7S tronic双离合变速箱黄金组合,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140 kW185kW,标配同级唯一的12V轻混动力系统。更年轻更运动更越野。

// 全新一代吉利帝豪正式亮相

530日,吉利集团旗下全新紧凑型轿车帝豪正式发布,新车定位于入门级紧凑型车,主打实用性和高性价比,该车有望在三季度内上市。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吉利集团最新的家族设计语言,盾形中网配合上立体感的头灯组看上去时尚感十足。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型号为JLC-4G15B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114马力,与之匹配的或为CVT无级变速箱。视觉高级感提升。

车撞报废了气囊都不爆,厂家说“正常”……这到底算缺陷吗?

这段时间,特斯拉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基本上就没有下过热搜。除了刹车失灵的争议之外,维权车主提出的另一个疑问是,气囊为何不爆?有数位车主声称,自己遭遇剧烈碰撞后,本该作为生命最后防线的气囊系统竟然毫无反应,从现场照片来看,情况也大致符合他们的描述,车辆明显受到了严重撞击甚至接近报废,而气囊没有爆出的痕迹。

对于这些质疑,特斯拉方面解释称,是车辆产生碰撞时冲击,并没有达到气囊起爆的相关指数,所以系统认定无需爆开气囊,这是正常现象,并非故障或者质量缺陷。

如果我们回看过去的新闻就会发现,类似的气囊未爆争议,是有很多很多的,时不时就上个电视,或者闹到法院。尤其是那些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家属认为,如果气囊爆开,自己的亲人就不会遇难了,车企应该为此负责,而车企们的回应口径基本一致,没有故障没有缺陷,是事故没有达到气囊爆开的条件。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客观中立的角度谈谈,气囊未爆到底算不算缺陷。

安全气囊由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平时以压缩状态被隐藏于方向盘、仪表盘、座椅等车内部件中,在车辆遭遇碰撞时,内置的微量炸药会引爆,使气囊在0.1秒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充气,接住成员因为惯性而甩动的头部。

气囊没有在碰撞时炸开,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就是像车企所说,电子系统认为不需要气囊来保护乘员安全。与大家的常识相悖,其实气囊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保护效果的,在低速碰撞中,其实安全带的束缚效果其实就已经足以抵御冲击,而气囊爆出的速度可高达320Km/h,不仅不会保护效果,反而可能撞击乘员面部造成额外伤害,在高速碰撞中,这种伤害是为保命支付的、可以接受的代价,但在低速碰撞中就很没必要了。

那么,多大的冲击需要起爆呢?这就看车企的标定风格了,在20世纪之初,多数车企多的标定都比较倾向于,只要是有可能致命的速度,一律起爆,然后把起爆的碰撞车速设在25Km/h到35km/h之间。但是现在起爆速度值被提高了,原因很简单,在各国的碰撞测试中,多了一项维修经济性评分,考的是低速碰撞之后维修到底要花多少钱。一旦在测试中气囊起爆,就会得到极差的评价,毕竟气囊爆开后维修费用特别高,需要更换中控几乎全部的零件。为了测试成绩能好看一点,很多车企把起爆的碰撞速度改到了40Km/h以上。

第二种可能则是,车辆达到了起爆的碰撞速度,但是传感器没有侦测到。我们说“碰撞速度”其实是比较直观地讲法,本质上,电子系统是通过分布于车身各处的传感器来检测撞击力的。

而传感器本身数量有限,且单个传感器能检测的角度有限,并不能100%感知撞击。比如说控制两个前排主气囊的传感器,它位于车头,只能检测正负各30°以内的撞击。

像大灯位置或者侧翼子板位置的碰撞,来自车底的碰撞,传感器都检测不到,还有那种钻进货车车尾的事故,由于撞到的是前风挡和A柱,自然也检测不到。车侧面的碰撞,则是交由车门中的传感器负责,它引爆的是侧气囊和气帘。

按照部分车辆的技术手册,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气囊可能爆可能不爆,即撞击柱状物,如树、电线杆,因为受力面积比较小,撞击的部位可能迅速弯曲吸收撞击能量,导致传感器计算出的碰撞速度比实际速度小很多,然后不下达气囊引爆命令。

或许你觉得这种设计不合理,应该添加更多的气囊传感器,并且提高传感器精度,但是对于车企而言,成本肯定要控制。当所有车企都这么干的时候,即使消费者觉得不合理,也很难去改变。

至于第三种可能性,就是整个系统真的有缺陷。由于气囊并不算设计特别复杂或者工艺复杂的零件,汽车行业对其早已熟练掌握,能想到的故障因素极少,过去的气囊失效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内置炸药受潮或者变质,在第一个案例出现后,车企会将使用同一批次气囊的车型全部召回更换。

目前我们看到的气囊未爆事件,原因出在气囊本身的概率比较低。真正的原因大概率是电子系统故障,或者标定有问题,气囊根本没收到电子系统传来的起爆命令,那么它自然不可能工作。

我们再回去看最近争议比较大的案例,有速度低且是大灯位置碰撞的,这个不爆也说得过去。有直接撞树的,要是按技术手册那种说法,也勉强能解释。

比较不可思议的是西安那个案例,因为有监控拍到了现场视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台车遭遇了侧面的高速撞击,交警的判定是当时对方车速在60Km/h左右,按照大家的常识,这时候肯定应该打开侧气帘了,但它并没有起爆。这究竟是标定过于宽松,还是气囊系统本身出了故障,就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了。

此前还有过更恶劣的案例,有台韩系品牌SUV遭遇强烈撞击后,整个车头近乎完全消失,但气囊却一个未爆,最终车上两名乘客全部遇难,事情还上了电视。跟气囊相关的诉讼也不少,2008年时,某日系品牌SUV发生事故,竟然只起爆了副驾驶气囊,而主驾驶气囊未展开,最终驾驶员遇难,家属将车企告上法庭并胜诉,获赔66万元。当然,给的钱再多,都挽回不了逝去的人,一旦出人命,毁掉的就是一个家庭。

这些在爆与不爆中纠结的“薛定谔气囊”,再次提醒我们,车并非完美的神器,它只是一个技术与成本互相妥协的产物,车上的所有安全配置都是有局限的,没有东西能保证你在出事时100%安全。好好开车,遵守规则,别用到这些配置,就是最大的幸运。

还敢占用消防通道吗?新型电子告知单,最长待机可达2年

停车难一直是大城市难以根治的问题之一,这也催生着各种缺乏规范意识的行为发生,占用消防通道停车便是其中之一。而在发生火灾时,消防通道也是“生命通道”一旦被占用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针对这样的情况,一种针对占用消防通道的新型电子告知单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启用。

这种违法占用消防车道电子告知单和脸盆近似,因此也俗称“消防脸盆”,可利用内部真空吸盘牢固地吸附在车辆驾驶位的车门上,吸力可达到300千克,人力无法拔下,但不会对车辆造成任何损坏。

巡查人员在发现违停车辆时会立即电话通知车主至现场移动车辆,如果20分钟后车主仍未到达现场,才会对违法车辆开具电子告知单。同时,交警会将违停车辆的车牌、位置、违停时间、照片和视频等证据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车主也可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阅读相关法律文书,了解被罚原因。

“消防脸盆”可实时监控违停车辆的运行轨迹,待机时间最长可达2年,且并不能私自取下。若设备遭遇暴力拆卸内部会自动发出声光警告,同时会将信息发给消防监督员的手机终端。如果车主想取下“消防脸盆”可扫描设备二维码,按照提示前往消防部门接受相应处理方可取下。

据悉,目前新型“电子告知单”已经在湖南、内蒙古、江西、陕西、浙江、福州等地推广。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