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小管家0607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 2021-06-07 10:07:16
—分享—

擦亮眼睛:无论什么牌子,只要包装配料表上有这几个字,都不咋地!

买东西千万要擦亮眼睛,商家套路多,很多消费者交的都是智商税!下面这几种食物,无论什么牌子,只要包装上有这几个字,我劝你别买!

牛排——“卡拉胶”、“黄原胶”

偶尔想吃个牛排,做个西餐煎牛排提升一下生活格调,但可能你万万没想到,你买的“牛排”,可能不是真正的“牛排”,而是“合成牛排”。

真正的优质牛排比较贵,为了让更多人品尝牛排,就有了合成牛排(也叫拼接牛排、重组牛排)。商家用可食用的卡拉胶、黄原胶等把小块的牛肉(屠宰牛后的边角料,有些甚至会用猪肉或鸡肉等)黏合而成。将小块肉利用起来的同时,可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水分的流失,使肉制品鲜嫩多汁。同时商家还会在这种牛排的外包装上标示,如产品类别一般写“速冻菜肴制品”或“速冻调理肉制品”,品名往往有黑椒牛排、沙律牛排等。

因此,如果配料表中会出现卡拉胶、黄原胶等,就一定要注意啦。而真正原切牛排的品名直称牛排,配料表里只有牛肉,不会有卡拉胶、黄原胶等。

薯片——“马铃薯粉”

薯片大家都爱吃,但是你买的“薯片”是真的“薯片”吗?

买薯片时很多人都没发现,你买的薯片其实使用马铃薯粉做的,而不是真正的原切薯片。它的口感也远不及原切薯片清脆,细嚼之下有一种淀粉感。其实罐装薯片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薯片,它是由一种名为“马铃薯粉”的食材搭配淀粉制作而成的,有统一的模具,所以做出来的薯片大小几乎一模一样,也相对偏厚。所以又称它为“复合薯片”,虽然也有土豆的成分,但口感跟原切薯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因此,建议大家买薯片时关注一下配料表,真正用马铃薯做的薯片,配料表第一位就应该是:“马铃薯”、而不是“马铃薯粉”。

酸奶——“风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

很多人喜欢喝酸奶一方面是喜欢酸奶的口感和味道,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给自己补充“保加利亚乳杆菌”等有益身体的益生菌,促进消化等。

如果你买的酸奶带有“风味”两个字,比如“风味发酵乳”、“酸酸乳”、“乳酸菌饮料”等,往往不是真正的酸奶。

m“风味”往往并不是指口味,而是商家为了提升酸奶的口感和营养添加了别的成分,比如果粒、谷物、营养强化剂、添加剂等。当然,最常被添加进去的还是糖。

风味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原味酸奶低,糖和脂肪的含量比酸奶要高一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硕士付淑芳在中国科协平台“科普中国”上表示,一般而言,就营养价值来说:

酸乳/发酵乳>风味酸奶>乳酸菌饮料

判断自己买的是不是酸奶,如果商品名称是“发酵乳”“酸奶”“酸牛乳”“酸酪乳”等名称,一般指的是酸奶。若名称拿不准,可再看一下“产品类别”,产品类别是“发酵乳”就是酸奶。如果写着“风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那你可要慎选了!

巧克力——“代可可脂”

超市中的巧克力五花八门,不过挑选巧克力关键要看一个成分“可可粉”,可可粉才是巧克力的精华,很多巧克力产品会在包装上标注可可含量(%),其含量越高,巧克力越“货真价实”。

不过如果包装成分表上写的是“代可可脂”,可就要小心了,代可可脂是可可脂的“山寨货”,口感几乎能与可可脂媲美。

不过,在代可可脂的氢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不太友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食用还会造成超重和肥胖。

牛奶——“调味乳”

你每天早餐喝的牛奶是真正的牛奶吗?很多人早餐喜欢和一些“早餐奶”、“巧克力味奶”、“红枣味奶”,其实这些都不属于真正的牛奶,它们属于——“调味乳”。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楠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大于2.9%(即每100毫升大于2.9克),而一些优质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能达到3.3%。早餐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3%以上,属于调味乳的范畴。

从配料表中可以看出,早餐奶一般都是由鲜牛奶、白砂糖、麦芽粉、果蔬纤维等制成,因加了糖及麦片等,味道香甜,但同时也把牛奶稀释了,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就蛋白质含量而言,早餐奶的营养比纯牛奶要差一点。

当然,有些早餐奶中还会加入花生、蛋粉、燕麦以及铁强化剂、锌强化剂等成分,看起来营养更丰富。但这些添加的营养物质含量太少,对平衡整体膳食没有太大意义,相反,还会让我们摄入很多添加剂。所以,在买牛奶时请认准“纯牛奶”,而“调味乳”建议你慎选。

燕麦——“小麦粉、玉米粉”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吃燕麦能减肥、控制血糖。于是吃了半个月过去,体重一点没掉,脸倒是圆润了几分......很明显你买错了燕麦。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孙莹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购买燕麦时要看清楚食物配料表,一类是配料表中只有燕麦,这是真正的天然燕麦片。天然燕麦的口感比较粗糙,可以与大米或者牛奶一起食用,把燕麦煮成粥或糊,口感最为黏稠,这种燕麦发挥的保健作用最好。还有一类是经过碾压的燕麦片,因为燕麦粒比较硬,有些难煮,压扁后烹调起来更容易,只需要用沸水冲泡就可食用。

还有一类就是配料表中除了有燕麦,还添加了小麦、麦麸、香精、奶精等成分,这种产品的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单纯燕麦的营养价值,不推荐大家购买了。

宝宝护肤 从防晒开始

夏天已到,宝宝们外出活动明显增加。如何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又能避免晒伤,呵护宝宝们娇嫩的肌肤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防晒。

首先,什么人需要防晒呢?答案是任何人,只要我们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就需要防晒。

防晒防的到底是什么?

太阳光中对人体皮肤的伤害主要来自波长范围在320纳米~400纳米的紫外线A段(UVA)和波长范围在290纳米~320纳米的紫外线B段(UVB)。

在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UV)辐射中,UVA占大约95%。UVA可促进光老化,对色素沉着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皮肤致癌作用。由此可见,防晒不仅是为了美,还是减少光老化、预防皮肤癌的有效措施。

在到达地球表面的UV辐射中,UVB仅占5%,但包含生物活性最强的波长,会引起日晒伤、炎症、色素沉着过度,甚至会致癌。

应该如何防晒?

6个月以下的宝宝主要通过物理隔离防晒,比如穿防晒服、戴遮阳帽等。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在物理防晒的基础上,涂抹防晒霜。

如何使用和选择防晒霜?

因为婴儿和儿童的皮肤屏障不成熟,所选用的防晒霜应该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且致敏可能性低,优选无机型滤光剂(即二氧化钛、氧化锌)的油基乳剂型。

另外,防晒霜的防晒效果用两个参数表示:SPF指数表示防晒时间,主要针对UVB;PA指数表示防晒强度,主要针对UVA。

SPF防晒指数就是皮肤抵挡紫外线的时间倍数。对于黄种人来说,它是这样被计算出来的:一般黄种人的皮肤平均能抵挡阳光15分钟而不被灼伤。那么使用SPF15的防紫外线用品,便可有约225分钟的防晒时间,即15分钟×15=225分钟。自己可以推算一下,根据需求选择。

PA主要是用来防UVA的。通常情况下,PA的强度用“+”来表示,多一个“+”表示有效防护时间延长。具体为:“PA+”的产品有效防护时间大约为4小时,“PA++”的产品有效防护时间大约为8小时,“PA+++”的产品具有超强防护作用。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在出门前30分钟涂抹防晒产品效果最好。取约1分硬币大小的防晒霜涂抹,覆盖全面部为宜。家长可根据孩子面部大小适当增减用量。一般用洗面奶或婴儿沐浴液即可洗净。另外,因为日光是皮肤中合成25-羟维生素D所必需的,所以在防晒的同时别忘了规范补充维生素D3,以免影响钙的吸收。防晒需要从娃娃抓起。夏天来了,家长们行动起来吧!

不让极限运动成为冒险!挑战前,这些事项需注意!

近日,甘肃景泰山地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遇难,这一悲剧让人们痛心的同时,也对极限运动的安全性展开广泛讨论。极限运动有哪些风险?万一遇到风险怎么办?如何让极限运动更安全?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专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急救中心急诊科副主任包文华。

特殊情况 紧急救助

此次事故中,失温症被屡次提及,那什么是失温症呢?李宗浩表示,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出现症状。失温症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原因是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

“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死亡率较高,所以预防很关键。一旦出现失温症,一定要紧急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然后再循序渐进,分级复温。”李宗浩说。

伴随着夏天的到来,晒伤、中暑也极易发生。包文华建议,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带好防晒帽、穿好防晒衣、擦好防晒霜。如果皮肤因晒伤出现红肿、脱皮、疼痛等情况,可通过冷水或冰块紧急降温,涂抹晒伤药物;如果出现中暑的情况,要尽快从高温环境中脱离出来,用毛巾包裹冰块,放在颈部两侧进行头部降温,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盐水或藿香正气水,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拨打120,呼叫专业救护车。

此外,李宗浩表示,针对户外运动尤其是极限运动,制订应急预案和启动实施预案是国内外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一项规则,但尚未上升到制度层面。“这次悲剧的发生不是偶然,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从制度层面把保障措施、应急预案、医学救援等要求落到实处。”李宗浩呼吁。

准备齐全 量力而行

极限运动作为新兴运动,起初只是少数人寻求刺激、挑战自身极限的游戏,随着体育休闲方式多元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不能简单地将极限运动等同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前期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包文华表示,从个人来讲,首先,要准备好专业户外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地图、登山杖、防虫药等;其次,要具备救生和自救技能,遇到意外时可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最后,要及时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建议活动前做一次相关体检,科学评估参与活动的可行性。

包文华表示,不仅是极限运动,所有的户外运动对体能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患有气管炎、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的人群不建议进行高强度户外运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的人群不适合登山。

“一旦遇到恶劣的环境,身体里的潜在病症很可能被激发出来,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包文华补充说。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