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小管家0623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2021-06-23 10:52:38
—分享—

这些“危险玩具”对儿童有伤害,来看权威提示!

近年来,中国玩具零售额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玩具内销市场由2016年的556.0亿元增至2020年的779.7亿元。与此同时,生产销售劣质儿童玩具的案件屡有发生,有的甚至危及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儿童玩具投诉4847件,比2019年的投诉量增加了近两倍。

涉及安全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械物理伤害(如玩具小零件脱落、玩具有危险尖点利边等)、化学伤害(如违法添加禁用物质、某种元素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等)、玩具适用年龄与实际使用不符以及误玩非玩具产品造成的伤害等。对此,中消协提醒广大家长:不能贪图便宜而购买劣质儿童玩具

据了解,当前儿童玩具市场上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国家有关玩具安全标准的不合格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是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以及无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产品,有的是添加了有毒有害的禁用物质或者某种元素含量超标的劣质产品等。

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2020年对651家企业1035款儿童玩具类产品进行的质量监督抽查发现,184家企业生产的214款产品不合格。又如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公布的第二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显示,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监督抽查中,一款BB叫洗澡玩具检验结论为增塑剂不符合GB6675.1-2014《玩具安全 1部分:基本规范》。

如果增塑剂含量超过限量要求,儿童在长期接触过程中可能会通过皮肤、食管或者呼吸道进入体内,危害儿童的健康安全。因此,为避免劣质儿童玩具对孩子造成危害,建议家长要从正规商场或者信誉良好的网店购买儿童玩具,并注意留存购物凭证。

购买玩具要认准CCC认证

当前,国家对童车类产品、玩具、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等三种儿童用品都实行CCC认证CC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CCC认证又称为3C认证,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

CCC认证目录范围内的玩具产品都需要做CCC认证,包括电玩具(包括电动玩具、视频玩具、声光玩具、热源玩具等)、塑料玩具(包括娃娃玩具、塑胶材质的弹射玩具、“爬爬垫”等)、金属玩具(包括静态金属玩具、机动金属玩具、含金属材质的弹射玩具等)、乘骑车辆玩具(包括玩具自行车、电动童车等)。因此,广大家长在购买这几类儿童玩具时,一定要认准CCC认证,没有CCC认证的千万不要购买。

所购玩具应适合儿童的年龄段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2021年第二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显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市场监管局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一款铃铛球玩具未标注适用年龄范围及说明性的年龄标志,不符合GB6675.2-2014《玩具安全 2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国家强制性标准,依法对其作出了行政处罚。适用年龄标识非常重要,家长在购买玩具时,一定要关注玩具包装上标注的适合年龄,选购与孩子年龄相匹配的玩具。在给年龄较小的孩子购买玩具时,还要注意避开以下几类

一是色彩鲜艳的玩具,如“泥”类玩具,这类玩具一般都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孩子在玩耍时如果进入身体会危及安全健康;

二是含有香味的玩具,香味一般都来自添加剂和塑化剂,孩子在长期玩耍这类玩具过程中可能会吸入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从而影响身体发育;

三是小型或者含有可拆卸小零件的玩具,这类玩具或者玩具中的小零件容易被孩子误食,存在窒息等风险;

四是带有尖点利边的玩具,孩子在玩耍时容易刺伤眼睛或者划伤身体;

五是射击类、气球类、带有绳索等存较大安全隐患的玩具,如“网红”气球,一旦接触高温热源或明火极易发生爆燃。

有些产品不是玩具不适合儿童玩耍.还有一些产品虽然看似好玩,其实却并不是玩具,因其安全风险较高,建议不要给孩子当作玩具玩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

1.激光笔。激光笔一般应用于教学、导游、野外旅行、建筑工地、消防救灾等场所。激光笔若使用不当危害很大。比如直射眼睛,可能会造成暂时性或者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如果照射某可燃物时间过长,也易引发火灾。

2.电动平衡车据专家介绍,电动平衡车既不属于儿童玩具,也不属于运动器械,如果将这类产品误认为是儿童玩具,就很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自身平衡能力尚不健全,又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骑行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3.水精灵

它是一种圆珠形吸水树脂,又称泡大珠、吸水弹等,广泛应用于盆栽保水、室内装饰。有些商家将其当作玩具售卖,甚至作为弹射玩具的弹射物。由于颜色鲜艳,年龄较小的儿童很可能会误作为糖果而吞入,危及生命安全。此外,若水精灵的碎片粘附在手指上,用手揉眼时,这些碎片还会划伤眼球,导致感染甚至失明。

年龄小的儿童玩耍时最好全程陪同

家长要履行好监护人职责,监督、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玩具,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安全意识。

一是建议家长能够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玩耍时,家长最好能够全程陪同,以便在孩子作出危险行为时能够及时阻止。

二是家长要尽量选择适合孩子身心的益智玩具,不让孩子过早拥有电子产品,若因上网课、做作业等必须使用电子产品的,也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防止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或者网络游戏,不仅耽误学业还影响孩子的视力健康。

三是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消费能力持续开展消费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的好习惯,防范孩子出现玩具过度消费或者购买玩具盲盒上瘾等行为。四是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要不断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叮嘱孩子不要将玩具放入口中、要求孩子在玩耍后第一时间要洗手、玩耍过程中不要揉眼睛等。此外,玩具经营者应不断提升产品安全标准,提高生产技术,加强自律,从源头上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玩具消费环境。

这届年轻人,正在偷偷买临期零食

2.8元一瓶的巴黎水,6块钱一罐的星巴克……在刚刚过去的618,这些是转转上最畅销的零食。

  其它电商平台动辄要十几二十元一瓶的饮料,由于被打上了“临期零食”的标签而变得格外便宜。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了7万多名“临食工”,他们的口号正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去年,做二手交易的转转趁热上线了临期零食业务。根据他们发布的数据,在平台上购买临期零食的,六成以上都是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所在区域的分布也相当“极端”,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三线城市。

   毫无疑问,“临期零食”正在年轻人中悄悄走红。这些看起来花钱大手大脚的年轻人们,正在用“抠门”追捧出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市场。

当你以为“抢打折鸡蛋”、“买晚市的蔬菜”是专属于老年人的幸福时刻时,实不相瞒,这届年轻人精打细算起来,比所有人都要夸张。

临期零食,如何俘获年轻人

   对临时零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入坑”片段。刚下班的庆庆曾在街边一家食品商店看到店员促销,商品的价格让他感到震惊:原价200多元一瓶的进口橄榄油,当时只标价40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远低于原价的大牌食品让他心动。店家说,这些都是临期促销的食品,庆庆在摊位前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没有买。

   回家之后,庆庆在网上查了临期零食的相关信息,才知道线上和线下都有很多类似的临期零食专卖店。这些食品大多还处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就会进入打折促销期,“日期越近越便宜”,有些原价高昂的进口零食因为运输时间长、保质期短,更是会有巨大价差。以进口的德运牛奶为例,保质期还剩3-6个月的1L装脱脂牛奶通常只要6、7元,相当于传统商超的五折。

便宜,是击中很多人开始关注临期零食的那个“决定性瞬间”。生活在北京的杰哥,则是在网上冲浪时,第一次得知临期食品的概念,去年12月,处于待业阶段的他为了省钱,准备在转转上购买二手电子产品,偶然刷到App推送的活动信息:“100块钱,能做什么?”点进去,杰哥发现那里零食的价格都便宜到不可思议。在这家平台所做的宣传活动里,100元能买到六瓶巴黎水、六瓶星巴克咖啡、1L装的进口果汁,结尾还有句令人心动的文案:

对当时有较大经济压力的杰哥来说,临期零食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杰哥从此“入坑”,闲暇时就会刷刷手机上的零食界面,下单一些自己平常爱吃的零食。动辄不到2元一瓶的可乐、1元一袋的薯片,成为杰哥待业在家时隐秘又触手可得的快乐。

消费降级?不,只是快乐加倍

   虽然便宜是重要的理由,但很多人认为,购买临期零食的乐趣更多来自于一种隐秘的快感,那种“突然发现一个又好又便宜,觉得自己捡到宝”的感觉。在转转发布的数据里,购买过临期零食的用户,超过50%会在60天内再次复购。

   庆庆觉得,买临期零食能让他觉得很放松。与其说是为了省钱,不如说能低成本尝试更多新商品。除了买爱吃的坚果、鸭货,庆庆还会经常下单没吃过的进口零食。但庆庆坚持,有些品类她绝不会买临期的,比如面包,因为她觉得会影响口感。

   对杰哥来说,不像别的消费,买临期零食不用有计划性。他通常会在闲暇时间拿起手机随便逛逛,看到感兴趣的就会下单。对他而言,逛临期零食的过程就是减压的过程,省钱解馋,双重快乐。

根据转转的销售数据显示,3元一瓶的依云矿泉水、1.8元一瓶的胃动力乳酸菌以及1.2元一盒的雀巢金牌咖啡,都是平台上卖的最好的产品。

因此对年轻人来说,买临期零食似乎也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价格低并不是他们的唯一追求,这些精打细算的年轻人更看重商品的品质,也更享受购买行为本身的快乐。

虽然快乐是真实的,但实际生活里,一些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有时面临着一种“快乐无法分享”的囧境。

   阿颖是去年九月开始接触临期零食的。刚“入坑”的兴奋让她迫不及待地向身边好姐妹分享,有朋友因此入了坑,用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囤到了一箱临期豆奶。也有朋友向她泼过冷水:“喝快过期的东西对身体不好”,阿颖顿时觉得,开心的感觉少了一半。

   但在“我爱临期零食”小组里,“临时工”们热闹地分享着自己新发现的店铺、新“剁手”的划算订单、甚至手把手地教新人入门。小组里还有个精华帖——《在吃临期的你,在哪里,正在做什么,有什么用的生活故事呢?》,不断有人在这个帖子下方回复自己的故事。这些有着共同消费观的年轻人,在这种分享里,共振成了一个有着相同快乐的连接体。

   杰哥似乎没有这种纠结,他觉得男生们的世界比较简单,对食物的标准也没那么苛刻。常买卖二手商品的他,对临期零食有着相似的理解:“很简单的,食物没过期就是能吃的啊,又能省钱,还避免浪费。把每个商品都给到有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买得快乐,也要买得安全

  临期零食到底安全吗?是初接触临期零食的人最普遍的疑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食品保质期快到来的那一段时间,并不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愿意购买,在食用时并不需要有心理障碍。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临期零食都是实体零售商卖不完,退回给供应商的尾货,或是大的电商平台囤积的余货。这些商品被代理商或工作室回收,出售给下一级商家,而这些商家再将这些商品销售,就形成了所谓的临期零食市场,严格意义上来说,临期零食也算作是一种闲置资源的流转。

同时,进口食品要通过国外品牌商和海关运送至国内,再由区域经销商层层经手,最终到达零售终端,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进口食品更容易转变为临期零食。

   庆庆觉得,接受并爱上临期零食,确实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当你真的认可买的东西是没问题的,你才能享受发现宝藏般的快乐吧。”庆庆说。

   在我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临期零食的销售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商品一旦临期,商家是必须要告知消费者的。2012年,国家工商局明文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而对于不同的商品,临期的标准也不同,北京工商局曾明确临近保质期限的具体标准,分为6种情况,比如保质期为一年以上的,临期为保质期前45天,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期为前1至4天。大型超市、便利店,对于临期的界限会更加严格。大部分超市会在保质期剩余40%的时候,将食品退会供应商,正是这种漫长的食品流通过程,导致了许多临期零食的出现。

    年轻人对临期零食接受意愿变高,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件各方都能受益的事情:商家减少库存,避免食物浪费,有需要的人也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东西。

尽管如此,当下国内的临期食品市场还是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以庆庆自己的观察,对于一些商品来说,变成临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各大临期食品专卖店里,抢手货依然是那些比较“大牌”的食品,如某品牌的干果、苏打水、燕麦片……并不是每次都能买到。而库存很大的,往往是原本就销量较差的食品,如某款山药脆片,在各大临期食品店内都有极高的出镜率。

  而庆庆也隐约觉得,一些不知名的小型零食厂家,也正在借机混入到临期食品店里,以低质量的产品冒充临期。因为价格便宜,很多购买者也不会过多怀疑。

    而小的临期食品店铺缺乏资质,也不免踩雷的时刻,小张有时候会遇买来的零食包装破损,偶尔也有口味不好的时候。而因为临期食品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店家都“不接受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在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当中,有人专门开贴子和大家分享如何“排雷”和“避坑”。比如说建议买还有3个月或者3个月以上过期的食品,这样能够尽量的保证食品的口味。

除此之外,庆庆还有一个“避坑秘籍”,那就是不要轻易地尝试自己不熟知的品牌,因为极大程度上会买到口味不好的零食。

    而一些平台方,正在尝试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以转转为例,目前已上线了“七天无理由退货”, 售出的所有商品在时效内均可以申请售后保障。

   如今,各路资本都在鼓吹消费升级,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理性,反其道而行。这群“临食工”各取所需,既能降低生活成本,又可以减少食品浪费,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