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知!国家再次发文:这种检测不得作为儿童体检普查项目!
“缺乏铁,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缺乏锌时,可能造成孩子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
缺乏铜,孩子皮肤会比较粗糙,头发也比较偏黄等;
缺钙往往伴随一些出汗、兴奋、睡眠不足等情况……”
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家长总会怀疑,孩子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了?于是便想去做个检查,看看孩子是不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
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
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存在。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规范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工作,非诊断治疗需要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近几年来,儿童微量元素检查一直在被“叫停”。
微量元素检测,8年前就曾“叫停”!
其实,早在2013年10月原国家卫计委就下发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儿科主任医师2015年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上抽血测微量元素只用于诊断某种疾病,一般是针对重度营养不良、过度偏食等症状的孩子才需要,目的是发现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谢发生异常或蓄积中毒症,真正需要做这项检查的孩子其实很少,医生一般不会轻易开这样的检测。检测结果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确切依据,只能是一个参考。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盛晓阳在《临床儿科杂志》上发表的《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的评估及干预》中明确指出:
由于铁、锌、铜、硒、钙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不同,在血液、尿液、毛发中分布都很少,很难敏感、准确地反映人体微量元素营养状况。需要用高精密仪器进行准确测量,且一般只有在测微量元素缺乏较严重时才能表现出来,因而临床诊断相当困难。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琚玮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也表示,微量元素检测只是一种筛查手段,其结果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不管是采用头发还是采指血、静脉血进行检测,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只能是一个参考。
临床上抽血测微量元素一般来说只用于诊断某种疾病,如果没有别的目的,单纯做个微量元素检查,是没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微量元素检查,这些检查孩子没必要瞎做!
1. 智力检测——正常孩子没必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珺2020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有的家长出于好奇,或者想知道自己孩子智商的高低,会给孩子进行所谓的智力测试。用来做智力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医院使用的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筛查法,另一类是诊断性智力测验。
这两种方法听起来很科学,但问题在于这些检查并不是测智商有多高,而是用于检测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有问题的孩子。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发育正常的,是不需要做的。有7%左右的孩子,在小时候会显得比别人“笨”一点,这是因为智力发育迟缓,而不是低下。
反而,过早给孩子做智力检测,如果结果不如意,家长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孩子智商低而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教育,这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学龄前的孩子受外界影响大,看起来“笨”一点,加上家长的“智商低”标签,智力很可能就不高了。孩子聪不聪明并不是仅靠智力决定的,关键还得靠家长耐心科学地教养。
2. 骨密度检查——孩子无反复骨折没必要!
孩子成长很快,家长总担心会不会缺钙,会不会骨密度跟不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珺2020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健康的孩子,如孩子没有反复骨折、骨畸形等情况,根本不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从骨密度检查的目的看,主要是评估和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折危险度,并不是用来看孩子缺不缺钙。
骨密度检查,一般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有复发性骨折、可疑骨质疏松、怀疑性早熟的情况下做骨龄测试的孩子。
目前,国际上也并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值,不同医院、机构的检测方法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
此外,骨密度反映的是骨骼里的钙质沉着状况。处在生长旺盛期的孩子,他们的骨骼在不断拉长、变粗,从而使促进骨骼生长的激素在增高,钙质就会偏低——也就是骨密度偏低。如果骨密度正常,反而说明孩子长得慢了。
3. 幽门螺杆菌检查——14岁以下人群不推荐!
体检时家庭成员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家人往往也想给孩子查一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于士刚2020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实际上,临床上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这是因为,与成人相比,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风险低,并且根除治疗不利因素较多,包括抗生素选择余地小、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
一般来说确定有消化性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才推荐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治疗。
家长爱子心切,但有些检查真的没必要做!不然反而是交了“智商税”,得不偿失。
【热点】专家建议,这类人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
7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暑期学生健康有关情况。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3岁以下的儿童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
0岁—6岁是近视防控的重要阶段,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眼科专家李莉建议,低龄儿童应由家长给孩子读绘本,3岁以下的儿童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如果3岁—6岁儿童使用电子产品,一定要控制使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6岁以下儿童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5分钟。
中华预防医学会:暑假让孩子的眼睛“放个假”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在发布会上建议家长把暑期用起来,给孩子的眼睛放个假。
王宁利介绍,暑期近视防控要做到三点。第一,孩子在学校不可避免地近距离用眼,负荷非常大,在假期要把“近”变成“远”,多远看少近看。第二,把“静”变成“动”。第三,把网络游戏变成户外游戏。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的眼睛在暑假能够得到很好的放松。
王宁利提醒家长,12岁以下的孩子要做屈光不正检查和散瞳检查,家长应该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全面眼科检查。
吃代餐食品快速减重?营养师的提醒来了!
吃代餐食品实现快速减重,靠谱吗?
夏天到了,为了能露腿、露腰,很多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减肥大计,节食、辟谷、健身、吃药等奇招百出。在以“瘦”为美的时代,很多人信奉“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戏谑的话语背后体现出当下年轻人对体重和身材的重视。
与此同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达50%以上,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由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内的若干慢性疾病患病和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不管是爱美心理作祟,还是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减肥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目标,甚至竭力追求的“事业”。不过,虽然社会对减肥诉求增多,减肥大军日益壮大,但是真正通过科学、健康的减肥方式付诸行动的却有限。很多人一边高喊减肥口号,一边既迈不开腿也管不住嘴,他们寄希望于“躺瘦”,希望不用运动,只靠“吃”就能实现快速减重,但是这样的减肥方式真的靠谱吗?
中国注册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提醒,一般建议采取低热量的均衡饮食搭配加充足地运动的减肥方式。“年轻人要注意,不要总想着走捷径,调整价值观,多投入一些时间在休息运动和自己在家做饭上,逐渐吃得更健康,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相适应。”
为迎合现代年轻人对于快速、简易方式减肥的需求,近两年以减肥瘦身为噱头的代餐食品市场迅速攀升。
代餐食品以低能量、高纤维、营养元素丰富、能饱腹为特点的代餐食品,吸引了大量轻奢、中产白领减肥群体。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代餐行业的销售人员与消费者人数都稳步上涨,2022年或将达到1200亿元的市场规模。2019年中国代餐品牌数量为2837个,2020年增加到3540个。除了网红品牌,运动健康领域也纷纷推出代餐产品,甚至传统知名企业也逐渐涌入代餐市场。
顾中一认为,代餐食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容易方便定量,配方也更为精确,而且相比于很多饮食质量比较差的食物,科学配比的代餐,往往营养素更为全面,包括蛋白质、膳食纤维等成分。
虽然代餐食品不像一些减肥药品那样直接对身体产生危害,但长期食用也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顾中一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中表示,一般不建议长期食用代餐食品,因为除了一些特殊配方的食品,普通的代餐食品往往营养元素单一,不能满足一天中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的量,如果长期完全吃代餐,容易导致一些营养素的欠缺。
从预防各种慢性病的角度看,食用各种天然食物、大量的植物性食物,更符合预防慢性病的需求,而代餐食品在这方面的健康证据很少。此外,由于代餐食品往往以奶昔或者冲调的固体饮料居多,这种食物它的血糖反应也是相对高的,会对身体产生潜在威胁。
其他专家也曾明确表示,不宜长期食用代餐食品,可以把它作为没空吃饭的解决方案,但无法替代均衡的日常饮食,而且尽量一天不要超过一顿。每天只吃代餐并不能满足人体的基础代谢需求,长期食用会使人产生体虚、乏力、头晕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胃肠炎症,以及女性闭经、器官退化等问题
“如果是为了控制体重,你不大可能一辈子都吃代餐,从某种程度来说,吃代餐就相当于是少吃,而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定量地去吃普通的食物也可以减重。”顾中一说。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覃杭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