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迎来暴雨,学到这些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从7月11日开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迎来暴雨灾害天气。中央气象台提示,此次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极端性明显、多强对流和大风天气、致灾风险高的特点。
7月1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7月11日晚间,河北武安因为瞬间而至的滂沱大雨,险情不断。有人被湍急的积水急流冲倒,只能手抱一棵大树,后经路人营救,才得以脱险。7月12日,北京、河北东部和北部、山东中北部、辽宁西部及重庆中西部、湖北西南部等地出现大雨或暴雨。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停止返校活动;暂停所有户外体育、文艺、商业等活动;关闭涉山涉水景区。
在安乡,近段时间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是雨,但这个雨就是下不下来,真希望来一场雨降降温。
当遭遇暴雨天以及因此引发的灾害时,如何应对?一起看看中国天气网给出的建议吧!
一、暴雨天出行应注意什么?
1. 行人:
(1)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2)远离建筑工地临时围墙以及建在山坡上的围墙。
(3)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井盖、下水道、排污井等,如果发现路面有旋涡,一定要绕行。
2. 驾车
(1)出门前先检查发动机盖和车门的封闭情况及雨刮器、制动器的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2)行车时要降低车速,前后车辆保持距离。雨天能见度较低时,可以打开防雾灯。
(3)路面积水不超过半个车轮时,一般车辆可以正常通过,但要放慢车速,速度过快容易让水吸进空气滤芯,导致发动机进水熄火。
(4)如果车辆在涉水行驶过程中熄火,应在水位还未完全涨上来前快速撤离危险区域。千万不要在车内等待救援,以免水位过高时电动门窗自动锁定,危及人身安全。
二、如何应对雷雨天气?
1. 户外:
(1)不宜快骑自行车或在雨中狂奔。
(2)如果雷电已来到头顶,在附近低洼处蹲下,注意双腿并拢,背要平,头要低下。
(3)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要远离防止触电。
2. 室内
(1)打雷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2)关闭家中电器开关,关闭且远离门窗、水管等。
三、如何应对天气带来的灾害?
1. 大风
(1)尽量不要骑车外出。
(2)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下逗留,小心高空坠物。
(3)停车时应远离楼房、枯树、广告牌。
(4)行车路过桥梁等特殊地形时,要握紧方向盘,避免横风。
2. 洪水
(1)若洪水进屋,应先拉掉电闸,按照预定路线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
(2)如果被洪水包围,利用船只、木排、门板等转移。
(3)如果来不及转移,爬上屋顶、大树、高墙等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不要自己游泳转移。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防止触电。
3. 山体滑坡
(1)遇到山体崩滑时,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
(2)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4. 泥石流
(1)观察泥石流的走向,朝着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跑,而且要向高处的山坡上跑,不要顺着泥石流可能倾泻的方向跑。
(2)不要在建筑物内躲避。
暴雨过后,谨防这些疾病
1. 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吴安华2021年7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在暴雨过后,尤其要是还引发了洪水或内涝时,最常出现的就是肠道传染病,包括伤寒、细菌性痢疾、其他肠道传染病等,甚至出现钩端螺旋体病等,需要关注当地传染病现状。 吴安华介绍,肠道传染病常见的症状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钩端螺旋体病常见表现有寒热身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乏力特别明显,甚至与发热不相称,若不及时就医可能危及生命。 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病从口入”,也就是因为饮用或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所导致的。
防范措施:
(1)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瓶装水相对更为安全。切忌喝生水,一定要煮开后饮用。
(2)食物一定要洗净、煮熟,水果也一定要仔细洗净后食用。
(3)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4)一定要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5)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2. 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除了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暴雨后常出现的传染病还有手足浸渍、湿疹、夏季皮炎、毛囊炎等皮肤疾病。 吴安华介绍,皮肤疾病大多是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是由于环境污染所引起。
防范措施:
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勇2012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身体被雨水淋到或浸泡后,记得做这几件事:
(1)要尽快冲洗干净并擦干,尤其是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双脚尤其注意,可用1%的盐水泡半小时后再洗净。
(2)检查皮肤有无划伤、破损,对破损处用淡盐水(1%左右浓度的盐水)或碘酒消毒后,擦点软膏、药水等,预防和控制感染。
(3)腋下、腹股沟、脚趾缝等角质层薄弱、易积水部位,可外扑爽身粉、痱子粉等,使皮肤尽快干爽。
(4)对有湿疹、脚气等皮肤病史的人来说,原有病灶更易受细菌、真菌的侵害,继发严重感染。因此,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如使用塑料袋等将皮损部位保护好。
3. 过敏性哮喘 山东省立医院过敏反应科曹乃清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桑拿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真菌、霉菌等过敏原的繁殖和生长,再加上雷雨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浓度就会明显升高。
防范措施:
(1)哮喘患者雷雨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下雨时不能门窗紧闭,因为此时自然风和雨水,可把过敏原从家中赶走。
(2)雨后如出现太阳暴晒、温度升高,出门时不妨戴上口罩,以防过敏原。
无色无味,只要几滴就能让人昏迷......这款“记忆杀手”又出现了!
暑假来临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也不知道大家的暑假是怎么过的,是通宵熬夜打游戏,还是零食不离手。假期嘛,就是要开心!不过,在放松享受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健康、适度游戏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进出高风险娱乐场所切记要保持警惕
为了躲避警方查缉,降低目标群体的戒心,不法分子不断翻新毒品的花样,让其极具隐蔽性和诱惑性,兴奋狂欢的环境下更容易让人追求刺激,毒品伪装成可乐奶茶跳跳糖”,“警惕迷奸水听话水失忆水”,“警惕伪装成气球和邮票的新型毒品”
近期,无孔不入的新型毒品,常冲上微博热搜,毒品 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各类“网红饮料”层出不穷的时代,若是有人让你尝尝一种奇怪的饮料,无色无味 喝下去有飘飘然的感觉,那么你就要小心了,这很可能就添加了"γ﹣羟基丁酸",“γ﹣羟基丁酸”又称“GHB”这是一种新型毒品"咔哇潮饮""听话水""乖乖水"等里面都含有这种成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我国规定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因其无色无味,并会导致暂时性记忆丧失、昏迷等症状,而被犯罪分子用作麻醉药品或迷奸药物,又称神仙水、听话水、G水等
日前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经过了近十个月的艰苦奋战成功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9人查获吸毒人员40人缴获毒品2000余克这其中就有“γ﹣羟基丁酸”的身影
2020年9月,铜陵市公安局杨家山派出所民警在日常走访中获取到了一条重要信息:铜陵市某KTV里有人经常固定聚集在一起,吸食一种被称为“PP水”的新型毒品。
民警经过摸排获悉,这些人吸食的“啪啪水”主要由方某和徐某两个人提供,两人是朋友关系,其中方某也是该KTV的领班。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徐某经常出入市区一些酒店,而且每次空手进去,大约半小时后出来时,手上就会提着几瓶饮料,且徐某每次去酒店都是见一个叫沈某的人,这极有可能就是徐某等人的毒品“来源”。
2021年1月6日凌晨,民警对沈某居住的酒店进行了秘密蹲守。当看到有一批人上门“取货”时,民警一举将其包围,抓获了包括沈某、徐某,方某在内的一共19名嫌疑人,并在现场查获到了沈某已经制作完成的“PP水”,以及注射器、分装瓶等若干工具。
在随后的审讯中,沈某交代,他通过网络购买了一种化工原料,自行制作出了含有γ﹣羟基丁酸的原浆,再通过勾兑的方法,将这些原浆在各种饮料里面进行稀释后,便成为了“PP水”,继而售卖给徐某等人
据悉,沈某本人也吸食“PP水”,因为无业没有收入,便想到自己来制作并贩卖,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赚取利润。目前,此案中19名犯罪嫌疑人已全部移送起诉,40名涉嫌吸毒人员均受到行政处罚。
民警提醒
“PP水”吸食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过量会产生幻觉,并致人昏迷,同时对人的脏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危及性命。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沈某经过简单的合成勾兑制作出的啪啪水,更是危害巨大,他自己吸食后,就出现了严重的肾脏衰竭。
新型毒品往往具有更强的迷惑性,本案中的“啪啪水”口感和饮料相似,不了解的人都误以为其是饮料,很容易让没有吸过毒的人走上吸毒的道路。聚餐娱乐时,不要喝来源不明的饮料,也不要喝陌生人提供的饮料,如果发现饮料明显高于市场价,且外包装不正规,要多留个心眼,及时向警方进行举报!
教师寒暑假取消?教育部回应
教师寒暑假取消?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教育部在7月13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对此作出辟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称,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要引导教师志愿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但不得强制。对志愿参与的教师应给予适当补助,并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通知》还特别强调,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
“近期有的媒体讲,‘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吕玉刚说。
此外,针对近期有媒体称“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吕玉刚也回应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学校的托管不是学生暑期生活的全部,托管服务的内容不同于正常的学期教育教学的工作。
不再三点半放学!今秋开学后中小学全部提供课后服务
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教育部称,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当前,“三点半”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透露,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课后服务还存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吕玉刚说。
他介绍,深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四个方面,即“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
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在时间上,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一方面,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 不同需求。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要求,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工作调度。各地督导部门要把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重要的督导检查内容,推动课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