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无味饮下就昏睡,“听话水”中还可能掺入第三代新型毒品
近年来,在公安机关办理的一些案件中,“乖乖水”“听话水”“诱惑水”等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这些无色无味的液体,一旦服用过量,就会使人昏睡,甚至会让人出现暂时失忆。
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了“听话水”的这些特性,从而实施了违法犯罪,不仅如此,在“听话水”中还可能掺进第三代新型毒品。
记者采访了济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及历城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揭开“听话水”背后的秘密。
“听话水”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帮凶”
“听话水”即GHB,主要成分为Y-羟基丁酸,又称4-羟基丁酸,是我国列管的精神药物。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购买了这些药物的原料,通过二次加工、重新包装等形式使其以另一种名字进入到某些不法商家手中,或是直接进行售卖。
一旦有买家通过各种渠道找上门,这些不法商家便会与买家展开单线联系,过程中不法商家可能会反复核实买家情况,如果双方达成购买意愿,商家或不法分子才会向买家发送售卖物品的真实“身份”,由此“听话水”也逐渐成为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帮凶”。
这类售卖行为可引发严重后果,有的犯罪嫌疑人将侵害视频上传网络炫耀、贩卖,利用药物对被害人实行精神控制等,对被害人造成精神、肉体双重摧残。
新型毒品被制作包装成生活中常见物品模样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会将‘听话水’融入饮料中,如果饮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下这些饮料,那么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此外,在‘听话水’中不法分子也可能会掺进第三代新型毒品。”济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说。
民警介绍说,通常按照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这些流行较早的毒品,传统毒品是通过罂粟等毒品原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它们也称为第一代毒品。
而新型毒品则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的。早期出现的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毒品被称为第二代毒品。近年来,又出现了被称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第三代毒品。
所谓的第三代毒品主要是指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也被称为“策划毒品”或“实验室毒品”。
目前,经常提到的新型毒品,主要是指第三代毒品,比如喵喵(卡西酮类)、娜塔莎(合成大麻素类)、犀牛液(色胺类)等物质;还有一些新型毒品,比如"聪明药"、"开心水"等,它们被制作或包装成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模样来混淆人们的视听。
新型毒品伪装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在今年山东省公安厅发布涉及毒品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泰安市禁毒部门破获过一起重大案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禁毒部门深挖出一个涉及全国13个省40余个市的重大制贩合成大麻素犯罪网络,成功摧毁制贩毒犯罪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缴获合成大麻素360余公斤。
历城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民警表示,第三代新型毒品中比较典型的是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合成大麻素是一系列具有类似天然大麻素作用的人工合成物质,该类制品多以香料、花瓣、烟草、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代表制品包括“小树枝”“香料”“香草烟”等。
“这些第三代新型毒品的主要滥用方式是溶于电子烟油等,或是喷涂于烟丝、花瓣等植物表面吸食,该类毒品的致幻等效果更强,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严重致癌的风险。”民警说。
此外,第三代新型毒品的出现形式会附着在载体之上,这些载体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等,由此可见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毒品而言,第三代新型毒品的伪装性、隐蔽性更强,而在效果方面上,第三代新型毒品致幻、兴奋及成瘾性等更强,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性也更大。
拒绝毒品,各个环节各个渠道去严打
毒品不仅仅是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还会让整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可即便如此,一些人还是会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这条灰暗的道路。
“一些人为了追求刺激,或者是由于压力过大想放松自己,又或者是为了追求灵感,他们走上了吸食毒品的道路,当然也有原本已经戒掉毒品的人,由于抵抗不住诱惑等原因走上复吸之路。”济南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说。
实际上,吸食毒品的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且根据吸食毒品的种类,这个圈子会有具体的划分。因此杜绝毒品,不仅要靠国家禁毒部门从各种渠道各个环节去严打,还需要市民们从自身做起。
吸食毒品对自身的危害极大,也会给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的幸福等,一定要谨慎交友,远离毒品,尊重自我。
小孩绕开了“防沉迷”!记者实测,“一路绿灯”
暑期到来,未成年人上网环境问题引人关注。良好的上网环境、清朗的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对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即日起,南都“透视”栏目也将聚焦网络空间治理,推出“守护清朗网络”系列报道,透过表面、直视问题,并探讨网络空间善治之策。
随着各中小学进入暑期,放假在家的孩子拥有更多课外时间。近期,广州市民陈先生向南都记者反映,他的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竟通过租赁游戏账号“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游戏时间和时长也不再受约束。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充斥大量的出租游戏账号平台,虽然有部分平台声称“未成年人将不能享受平台相关服务”,但记者亲测多数平台在没有任何身份验证的情况下,全程“一路绿灯”轻而易举租到了账号。
家长:孩子用租号绕开“防沉迷”
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孩子思文(化名)正在上高中。疫情期间靠手机上网课,思文便有了更多接触手机的机会,也正是这段时期,她渐渐沉迷其中。 “孩子的游戏账号本已绑定游戏企业的守护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平台观察、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陈先生说,原本他与思文约定每天有固定游戏时间,然而不久后,思文不仅经常超时玩游戏,学习成绩也出现了滑坡。
这一情况引发了陈先生的怀疑。他很快发现,思文是通过电商平台租赁游戏账号,用租来的账号继续打游戏。由于每次租号消费金额仅几元到十几元,所以思文用零花钱就可支付。发现情况后,陈先生多次向游戏企业投诉“账号租赁”的情况,“游戏企业也跟我表示会对这些租号行为进行处理,之后也收到过一些孩子的异常登录提示,但没有办法彻底阻止租号情况出现。”陈先生认为,这些租赁账号的平台已拥有完整的服务体系,迫切需要相关部门与游戏企业介入监管。
亲测:记者“一路绿灯”租到账号
记者在搜索引擎和淘宝、拼多多等电商网站随便输入“租号”“游戏账号出租”等关键词后,大量租号平台链接涌到眼前。“0元体验”“专业平台”“热门游戏”等词汇充斥其间,所出租的账号大多有丰富的游戏装备与皮肤。除了搜索引擎和电商网站,记者还发现QQ群等社交平台也有不少以“租号”为关键词建立的社交圈子,主要负责为租号平台引流和售后。
经过观察,目前网络上主流游戏账号租赁平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拥有大型自建网站,以企业身份展开经营,并拥有众多加盟商;另一类则以中小型工作室为主,在电商平台引流或直接提供账号租赁服务。
租号的生意可谓火爆。在电商平台,记者看到多个网店的下单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除了出租游戏账号,不少租号平台还开启了加盟商和回收闲置游戏账号的业务。有企业或工作室作为经营主体,有专门开发的租号平台和“上号器”,还有完善的客服、加盟商和账号回收体系,“租号”业务发展至今,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在多个网站/网店内,记者看到当下热门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游戏均可租到账号,租赁时间1小时起,价格最低仅需0.4元/小时。租号流程大同小异:顾客先在网站/网店内选择要玩的游戏,选择租赁时长并下单支付,商家会提供一个“上号器”软件,顾客在手机或电脑打开“上号器”并输入“解锁码”后,“上号器”会自动填写所租赁的游戏账号密码,让顾客开始游戏。
记者选择了几家规模较大的租号网站和思文常去的网店体验租号。一租号网站在下单前要求顾客必须进行网络实名认证,并在《平台服务协议》中提到“未成年人将不能享受平台的相关服务”;另一大型租号网站则没有要求,记者从注册网站账号到下单租号、登录游戏一路顺畅。电商平台网店的租号同样没有太多要求,一家客服虽强调“严禁未成年人消费”,但并未查验购买者年龄信息;有的网店甚至下单直接发号。
广东旭瑞律师事务所陈俏丹律师向记者表示:“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租赁平台和商家应尽到合理的审查和规避义务,预防未成年人通过平台去实施租赁行为。”
律师:电商平台应做好对租号网店的监管审核
事实上,如腾讯、米哈游等多家游戏企业均在旗下游戏的《用户协议》中强调,未经企业许可不得出租或转借账号。记者浏览发现,2020年9月,腾讯公司维权法务官方微信公众号“腾讯维权”曾发文表示,“游戏租号规避了国家实名制的监管规则,使游戏官方对未成年人游戏的保护计划落空”,并透露腾讯维权团队已选取两家头部租赁平台,发起诉讼打击案件。
广东省律协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律师认为,现行法律对于网络账号出租问题没有禁止性规定,游戏企业可以按照约定要求客户承担违约责任,但如果对未成年人有租号行为,性质则完全不一样了:“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种出租行为无效。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租赁行为需其法定监护人同意或者追认,否则也是无效的。”
郑子殷认为,“网络账号租赁”作为一种新生业态,与网络实名制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大趋势是相悖的,该去该留,应当由相关领域专家在充分调研判断后再行决定。在此之前,相关的电商平台也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做好对租号网店的监管审核,落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要求。
现状:防沉迷系统已发展数年,“租号”暴露监管漏洞
早在2005年,国内已有游戏企业在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引导未成年玩家健康游戏。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账号实名制”“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六个方向向网络游戏企业等方面提出要求,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记者观察到,多家头部游戏企业不仅在手机网络游戏上添加了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还加强了家长与孩子账号的监管联动。但现下多数“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只是针对用户个人账号,一旦未成年人“租借”通过认证的成年人账号进入游戏,便难以实现监管。
也有企业发现该问题并作出补充。2021年7月5日,腾讯游戏上线“零点巡航”功能,旨在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帐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凡是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被当成未成年人,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监管并踢下线。该功能目前已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超过60款产品上线,效果如何,仍待观察。
观点:“防沉迷”不光是游戏企业的事
对防沉迷系统在“租号”现象中暴露出的不足,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认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仅是在游戏端防范,在与游戏相关联的多个地方都需要进行防范。“对于游戏公司,应当加强账号与用户之间的实名、实人认证;对于出租游戏账号的商家,向未成年人‘租号’的行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由公安、网信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进行处罚。”
高艳东分析称,当前借号、租号玩游戏已成为产业链,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规定的时候,应扩大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责任主体,不仅应规制游戏厂商,还应当将账号交易、租借平台等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另一方面,对于购买、借用、租赁游戏账号等行为,严格监管,要求购买者提供身份凭证,商家应核对身份凭证后才可提供相关服务。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防御系统,再严密的防御系统,也一定会有漏洞。”高艳东认为,防沉迷系统也是如此,“防止沉迷的举措要有,但我们要从根源上让未成年人不会沉迷游戏。家长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历更多有意思的事;学校可以用多用有趣的课外活动充实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