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黄山头狗冢堆旁的义山寨(一说义山城),是安乡历史上一位名叫熊义山的悲壮英雄所遗留下的城寨遗址。
话说元朝末年,由于军阀年年征战,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红巾军起义。一时间,各地农民军风起云涌,社会处于严重动荡之中。面对四分五裂的统治,朝廷迅速扶持了一些地方势力,授予他们分枢密院印信,组织地方军队配合平叛。熊义山就属于安乡地方军的一名小头领。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安乡知县张继和应朝廷旨意,组织地方民军。其境内富户罗百万以纹银十两让长工熊义山替独子当兵服役。熊义山不但作战勇敢,有胆有识,而且办事灵活踏实,所以深受张继和赏识,参军不到三个月就被提升‘副把总’一职。
当时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称帝武昌,其手下大将军倪文俊、陈友谅他们在长江中下游控制了安庆、九江、蕲州等战略重镇,并占领湖北大片区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由于拥有的兵马力量强大。起义将领早已开始骄奢淫逸,过起了腐朽的生活。对于部队在外征伐大肆杀掠也没有一定的约束,完全演变成了乱世社会祸害老百姓的真正匪患。渐渐失去了原本红巾军最初起义的本质。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秋,倪文俊率军二十万沿长江兵分三路进击石首、江陵、荆州、公安、澧州、鼎城等地。熊义山为保家乡不至生灵涂炭,当时带兵戍守安乡北大门。沿虎渡河至黄山头一线布置,总部就设在黄山头顶义山寨。倪文俊兵多将广,一路势如破竹,在连续攻克了多座城镇后,其一部从公安南下,直下安乡。当军队大摇大摆行至黄山头时,熊义山和埋伏在此多时的民军立刻发出了进攻的信号。刹那间,战鼓齐鸣,两边的伏兵一起杀出,打得倪文俊的先头部队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一战不但歼灭了大批红巾军,而且还俘虏了三百多人。逃散回营的残余红巾军让倪文俊大吃一惊,这是他此次征伐中第一次受挫。当他仔细调查了情况后,确定黄山头周边只是一些地方武装,不禁放下心来。用过午饭,倪文俊再次整顿好兵马,分兵十二队杀气腾腾向山上冲来。此时熊义山也带领民军严阵以待,他们从山脚至山腰设立了三道防线。并在各个缓坡和平坦的地方设置垒石鹿柴障碍,让敌兵不能顺利而上。等红巾军逼近阵地时,再飞石短箭,一齐发射。见到前锋军队被箭石所杀颇多,后续军马早吓得心惊胆战,害怕得不敢再往前冲。在后督战的倪文俊大怒,就地处决了几名小头目后,又重新组织更多的人马,排山倒海大波次地向黄山头扑将上来。熊义山一面组织民军节节抵抗,一面让他们有序撤入到义山寨顶。待红巾军努力冲过半山腰后,突然一声炮响,山顶千万支燃火的利箭从上而下,射向涌上来的红巾军,并瞬间点燃了早在陡坡沟壑,以及低矮灌木丛中布下的硫磺和火药。红巾军被熊熊大火包围,烧得片甲不留,死伤惨重。倪文俊在山下看得大惊失色,差一点坠落马下。急忙鸣金收兵,移师回营另想他策。行至半路,信使急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师十万攻破平靖关(今湖北广水),徐寿辉告急,速命倪文俊班师勤王。倪文俊无奈,只得连夜拔营起程,恨恨离去。
此黄山头一战,红巾军损失一千多人,并被俘四百左右。倪文俊此次兵锋所处,城池要隘无一幸免。唯独安乡这弹丸之地让他损兵拆将,并在熊义山的英勇抵抗下免遭兵患所害。一时间,让他名声大震,遂惊动朝廷,被连升三级,官至‘‘万户’’。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倪文俊又率水陆两军三十万进抵洞庭湖区,再次攻陷岳州、潭州、龙阳、鼎城等地。安乡南面靠洞庭湖无险可守,倪文俊两路夹击,对阵的民军溃散逃走。值此被大军迅速包围的县城让知县张继和来不及向黄山头求教只得开门投降。三年前,倪文俊攻击安乡黄山头受挫还历历在目,如骨鲠在喉。这一次倪文俊吸取教训,知道武力攻伐固若金汤的义山寨代价巨大。便眼珠一转,心生一计。趁守卫在黄山头的熊义山还未得知,安乡县城已陷入敌手的消息,遂派一亲兵卫队假扮民军,前往黄山头义山寨运送给养。在运送的酒里面下好蒙汗药,再派两大队人马远远跟着,隐蔽前进。
半夜时,埋伏在山脚的红巾军接到信号,蜂拥冲上义山寨,兵不血刀拿下了安乡黄山头最后一处反抗要塞,熊义山也被活捉。倪文俊许以高官厚禄均被言词拒绝后,又派县令张继和前来劝降,熊义山破口大骂,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倪文俊下令开膛破肚杀死熊义山,又放了一把火把义山寨烧得片瓦不存。
黄山头义山寨轰轰烈烈抗击红巾军的故事,早已走入了历史深处。但熊义山为保家乡在威逼利诱面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却一直活在安乡人的心里,永生不朽。
【完】
注1;义山寨与熊义山坟墓,【安乡县志】均有记载。
注2;明【元朗英烈传】中,熊义山事迹排名第三,有记载。
来源:安乡论坛
作者:孙万志
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