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小管家0512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2021-05-12 15:04:55
—分享—

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上午好!您现在收听的是阳光调频1016,安乡人民广播电台,正在为你直播的是生活小管家,我是洋洋。

七个食品安全谣言,你被“套路”了吗?

食品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不少网上流传的食品谣言内容荒谬、毫无科学性,却被广泛转发。这些可能干扰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理性认知的谣言,你信了哪条?

谣言一:鲜艳的水果打了色素

有传言称“红心柚子是打针注射了色素导致变色”“又甜又红的西瓜是因为打了针”,这些说法纯属谣言。

首先,如果打针注射色素,水果表皮会有明显的针孔,很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其次,表皮对水果起保护作用,而针孔给外界虫子和细菌打开了一个通道,会使针眼附近的果实腐烂变质,大大缩短贮藏时间,可谓得不偿失。最后,色素通过针孔难以均匀扩散,不能均匀分布,果肉颜色差别肯定很大,消费者很容易识别。所以,水果打针染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谣言二:催熟的果蔬会引起性早熟

还有传言称“无籽葡萄用了避孕药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关于使用避孕药的传言,葡萄、西瓜、黄瓜等常见果蔬悉数中招。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无籽水果的产生和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没有丝毫关系,无籽水果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形成的,并不会给水果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此外,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非常大的差别,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而动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多肽,两者的化学结构不同,受体和作用机理也完全不一样,植物激素不会对人体有影响,就像花粉不会让人怀孕一样。

谣言三:反季节果蔬会有农药

反季水果主要是通过长期保存、大棚种植以及异地种植三种方式获得。反季水果与应季水果的营养和口感会有差异,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营养或者有毒有害。只要规范种植的水果,农药残留都不超标,正常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相比没有水果供应,反季水果对人们的营养获得有很大帮助。

还有人担心果蔬农药残留。其实我国绝大部分水果和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均未超标,并且用清水冲洗、削皮等简单处理就可以去除部分农药残留。

谣言四: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

有传言说,空心菜是空心结构,又长在污水中,很容易吸附重金属,所以市面上的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

实际上,空心菜是空心结构没错,但污水中种植空心菜的说法是空穴来风,由于空心菜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不达标,空心菜根本无法生长存活。

空心菜是速生绿叶菜,旱地水田都能长,只是水生的空心菜比旱地里的粗大。空心菜本身的重金属含量,取决于种植环境中土壤和水的重金属含量,洁净环境中生长的空心菜不会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相反,如果种植环境不达标,即便不爱吸附重金属的作物,估计也难达到国家标准。

谣言五:果蔬喷药水有毒

夏天上市果蔬很多,有谣言说蒜薹、荔枝泡过药水,芒果捂过生石灰,苹果打过蜡……

实际上,这是果蔬正常的采后保鲜处理,也是果蔬加工过程中的必需环节。因为采摘后的果蔬要经过长途运输,采取一定的保鲜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果蔬的质量。

浸泡果蔬的杀菌剂、保鲜剂的毒性一般都不高,而且国家标准对用量也有严格规定,只要合理使用、符合标准,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打蜡、用生石灰处理也是比较常用的果蔬保鲜方法,它们能够抑制呼吸代谢,减少水分损失,防止霉菌感染,也能防止害虫偷吃。

谣言六:食品添加剂不能用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只有确有必要使用、安全可靠并经过我国政府批准的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源自西方的面包、蛋糕、香肠、干红葡萄酒、啤酒、果汁饮料、冰淇淋、口香糖、巧克力和速溶咖啡,还是中餐的馒头、包子、油条、元宵、月饼、菜肴等,这些食品的制造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假如没有了食品添加剂,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将会不复存在,也没有现代食品;油、盐、酱、醋、米、面里都有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家庭厨房也无法运转。

谣言七:塑料包装的食物致癌

有传言称,当食物被置于高温环境时,塑料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发52种癌症。

然而,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塑料包装会引发癌症,癌症的致病机理非常复杂,不能将其简单归因于塑料。市面上,正规厂商生产的食品塑料包装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有保障,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不会致癌。

网传塑料包装会产生52种化学物质污染食品,食用后会引发癌症这一说法非常不科学。常用的食品包装塑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单体通过化学方法聚合而成,其分子量很大,不会轻易向食物迁移。

正规的食品包装和食品生产企业都必须经过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评审,同时其产品质量需通过检验,才能被授予生产许可证。该程序保证了包装材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热点】有毒!这种网红玩具千万别给孩子买

01有毒!这种网红玩具千万别给孩子买

近两年,一种叫“假水”的玩具在中小学生之间迅速走火,不少学校周边的商店和文具店都有出售。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玩具却有着健康安全隐患。

在文具店,购买“假水”玩具的学生不在少数。“假水”玩具外形就像缩小版的饮料瓶,外观和色彩与目前市场上多款知名饮品包装高度相似。玩具里面的液体透明或半透明,呈现出各种饮料的颜色,有的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记者发现,这些“假水”玩具售价十分低廉,贵的也只有5块钱到10块钱,最便宜的才1块钱。有的“假水”玩具标签上并没有厂家信息,只是简单地标着“假水”或可乐、果汁等字样。不少销售人员表示,因为这种玩具像水又不是水,做成各种饮料瓶的形状只是让人觉得好玩。使用者都知道这是玩具,不会真的饮用,产品本身是安全环保的。

这种“假水”玩具是否真的“安全环保”?记者采购了9款14批次“假水”样品,送到检测机构进行化学测试。取样检测数据显示,这14批次“假水”样品竟然全部含有超过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最多的大概超标了6倍多。超标最多的一款产品,商家却宣称为大厂家生产,不含硼砂。这款产品标明只有纯净水、发泡粉、淀粉、黏合剂等6种成分,完全给人以安全环保的印象。

测试工程师告诉记者,中小学生或儿童在玩耍“假水”的过程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以及口部不慎直接或间接接触,都会使过量的硼砂进入人体,久而久之会不断累积,埋下健康隐患。

     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艳芳介绍:“小作坊基本上都是用水加各种相关的化学原材料勾兑到一起,能达到这个效果就是了。”检测机构的工程师张婷告诉记者,生产者之所以愿意在“假水”玩具中添加硼砂,还因为硼砂能够改变水样物质的流动性,让“假水”更具弹性,延展性更强,实现手感更佳的效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0年11月发布《消费品中重点化学物质使用控制指南》,建议液体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迁移量要少于300毫克每千克,但是这个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相关人士呼吁,对健康安全带来威胁的硼砂物质,应尽快在玩具安全标准中增加限制内容,通过标准规范和行政管理改变目前此类玩具过量添加危险物质的现状。

家长在购买玩具时,要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儿童玩具生产与销售。

02安全指南

5月10日,四川成都丛树家园小区电梯内,一辆电瓶车突然起火,火焰瞬间吞噬整个电梯间,多人被烧伤,包括一名婴儿。

根据监控视频显示,一名业主推着电瓶车进入电梯后,电瓶车突然冒出浓烟自燃起火,轿厢3秒内被浓烟吞没。事发时,电梯内还有人抱着一名婴儿。燃烧过后的电梯现场一片狼藉,120急救车赶到现场救援伤者。

据成都市成华区应急管理局通报,火情在5月10日19时50分左右被扑灭。据调查了解,现场电梯内造成5人不同程度受伤,起火原因初步认定为电瓶车着火引发。

再次提醒,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要牢记楼道不停车,电瓶不进门!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