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小管家0517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2021-05-17 14:30:11
—分享—

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上午好!您现在收听的是阳光调频1016,安乡人民广播电台,正在为你直播的是生活小管家,我是洋洋。

多地发布预警:春夏交替这类食物中毒频发,千万谨慎食用!

河北省秦皇岛市陆续出现9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唐山市曹妃甸区出现2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其中1名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日来,多地发布预警通告,海虹近期需要谨慎食用。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发布预警,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超安全限量标准2倍以上。

海虹一般指贻贝,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大众喜爱。它主要由外壳、足、鳃、外套膜、性腺、闭壳肌、内脏团、胃肠道和消化腺组成。

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崔军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吃海虹可能引起中毒不是海虹本身的原因,而是由于海虹吃了含有毒素的藻类,并且在海虹内蓄积毒素造成的。多在北方沿海地区出现。

每年的四五月份气温升高,海面上形成赤潮,藻类由于赤潮等原因产生了毒素。而海虹生长需要吃的食物主要是藻类,而且海虹等贝类通过滤食过程将毒素摄入体内。

这种毒素对海虹并无伤害,但会在海虹体内蓄积。当人们吃了含有毒素的海虹等贝类后,就会引起中毒。此外,这种毒素还特别耐高温,所以我们吃海虹煮熟煮透时,高温并不能把它杀灭掉,所以就会发生吃海虹中毒事件。

贝类毒素吃了有什么危害?

安全警示中提示,吃了含有毒素的贝类,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就能使人死亡。一般来说,贝类本身并不会产生毒素,而是由通过滤时产生的毒藻类,生物积累和放大转化而成的。

根据中毒症状的不同,常见的贝类毒素主要分为四类,即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

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

目前,所有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由于无法通过颜色、气味等外观判断贝类是否有毒素,且烹饪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因此食用贝类一定要注意。

春夏交替时节,谨防食物中毒

春夏之交,是食物中毒常发的季节,应注意预防。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钱欣2021年5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往年监测数据显示,春夏之交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同时,再加上正值春暖花开,外出旅游和举办喜庆宴请等活动也有所增加,由此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风险。

除了海虹之外,类似毒素也可能会在织纹螺、扇贝、牡蛎、河豚等贝类、鱼类食物中出现。赤潮来袭时,它们食用了赤潮中的有毒藻类,在其体内蓄积形成麻痹性毒素,人食用了有毒的海鲜后就会产生中毒症状。

因此,想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钱欣提醒,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海鲜尽量不要生吃,其中包括生鱼片,制作生鱼片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被鱼鳍和鱼皮上的创伤弧菌所污染,食用同样存在感染风险。高温烹调可以杀灭海鲜中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等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类食物50-100克。贝类食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4、5月份这种赤潮爆发的高峰期,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

3.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做到现烧现吃。为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有些食品可以从存放时间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无论是贝类还是其他食品,购买时都要挑选放心、有保障的场所,大型超市或者正规农贸(海鲜)市场。

切“猪肉”割破手,差点没了命!虾、螃蟹......食物背后的病菌,别忽视!

日常中,很多人遇到过处理食物时受伤的情况,比如切猪肉时切到手、洗螃蟹时扎破手等,实际上很多人不了解,处理食材时受伤是非常危险的,严重的还可能致命!

因为“猪肉”差点没了命

2020年11月,据广州广播电视台报道,广东50岁的张先生卖猪肉已有六七年时间。身体一向健硕的他,10月下旬突然感觉脖子、腰背总是莫名其妙地酸胀,起初他以为只是感冒,就没有太在意。但几天后,他忽然头痛剧烈,家人赶紧将他送医院,CT检查没发现异常,但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没想到当天傍晚,张先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发烧到40.2℃,整个人烦躁不安,手脚乱动,就像“疯了”一样。

随后转到医院,医生检查时发现他左手拇指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伤口。考虑到患者有生猪肉接触史,且脑膜刺激征为阳性,医生初步诊断是猪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脑膜炎。最终,在患者的脑脊液中找到了猪链球菌。

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患者的意识逐渐清醒。后已经能正常地沟通交流,四肢活动自如,脖子、腰和头部的疼痛也明显好转。

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2020年9月,新快报报道,广西55岁的闭女士在剁猪骨时没戴手套,被一段断骨划伤了左手拇指,当场就出血了。但她没包扎,只简单冲洗了一下,之后伤口也愈合了。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伤口危及了她的生命。几天后,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高烧不退,“头像要爆炸一样”。

IMG_257

随后家人将闭女士送到医院就诊,经检查,闭女士得了猪链球菌脑膜炎,脑脊液中的蛋白值为正常人上限的1000倍,还好来得及时,否则性命堪忧。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东莞市疾控中心防疫科曾专门发文强调,猪链球菌感染潜伏期较短,一般在3 天以内,最短的从接触到发病只有4个小时。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临床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

败血症型最为凶险,常在感染后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起病急,突起高热,肢体远端部位出现瘀点、瘀斑,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很高。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但表现较轻,病死率较低,但也可因感染听神经导致耳聋。

所以为了预防猪链球菌感染,首先要做到去正规菜市场、超市购买经检验、检疫过的猪肉;处理猪肉时,最好戴上手套,尤其是手上有伤口或破损时。

虾、螃蟹...隐藏的安全隐患,别忽视!

我们常吃的食物中,不仅是猪肉,还有一些食材如果处理不当,同样容易造成致命的伤害。

虾——被“虾枪”刺伤要了命

据浙江之声报道,2019年杭州萧山60多岁的王大爷被送到急诊中心时已经神志不清,处于休克状态,右腿不仅肿胀得厉害还布满紫黑色的瘀斑。由于多个脏器出现衰竭,被马上转到了重症监护室(ICU)救治。

当医生询问在病人出现昏迷前,有吃过什么、受过什么创伤时,家人忽然想起一个细节,王大爷三天前买了沼虾回家清洗时,手指被虾头上的“虾枪”刺了一下。

于是,ICU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了细菌培养,1天后的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测,患者感染的就是“创伤弧菌”。

尽管绝大多数抗生素在体外对创伤弧菌都是比较敏感的,但王大爷的病情依然直转急下,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也根本压不住。他的右腿上出现大量水泡,肌肉组织迅速坏死,皮肤发黑……

当晚,王大爷被推进手术室,尽管做了充分的清创,但他还是出现严重得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从急诊入院到去世,仅三天时间。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 副主任医师邓磊2019年11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感染了创伤弧菌后可引起脓毒血症(俗称败血症),进而引起肌肉坏死,形成坏死性的筋膜炎,然后进一步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果不经过治疗,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

螃蟹——被“蟹钳”刺伤昏迷

类似的还有螃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曾接到一起急救案例,一位53岁男性患者在烹制两只螃蟹后出现了异常症状,被送到医院时已是高烧不退,同时昏迷不醒。而他的右手掌明显红肿,甚至还在发黑。

据悉,患者是因为在清洗螃蟹的时候被蟹钳刺了一下,当时没有在意,而在食用后不久就出现了不良反应。最终该男子就在这种昏迷和高热中被送进了抢救室。之所以会这样,同样是因为患者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

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侯任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皮肤直接感染。如果身上有伤口,接触到海水、珊瑚、虾蟹、鱼类等,便有可能发生感染。另一种就是食用含有创伤弧菌的食物。如生蚝、牡蛎、生鱼片以及其它一切没有完全熟透的虾蟹等海产品。

侯任昉介绍,若感染海洋创伤弧菌,一般发病24~48小时内患者就会出现下肢肿痛、溃烂的情况,同时还会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进而诱发菌血症、败血症等。如不及时准确抢救,70%以上的患者都会因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安全处理食材

1、戴上手套

为了防止被扎伤,戴手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食物要做熟了吃

无论是海鲜还是猪肉等肉类,除了要预防被扎伤,还要避免其他方式感染,因此一定要做熟了再食用。

3、手上有伤口小心感染

未愈合的上口更容易感染,因此如果有伤口或者倒刺,尽量避免直接处理伤口,以防感染。

4、被扎伤要及时处理伤口

如果不小心被猪肉骨、虾、蟹、鱼等食材刺伤,应该及时用清水冲洗。如果出现疼痛、瘙痒、肿胀发热等症状,就必须马上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现严重食物中毒,一定及时就医。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市民一旦发生了食物中毒,首先应该停食可疑中毒食品并根据情况到医院就医。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乡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