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喝冰饮,有多要命?医生提醒:近来放倒多人!
夏天吃一顿热乎乎的火锅,出一身汗,感到辣唇烫嘴之时再喝一杯冷饮,简直不能太舒服。不过,这样常见的吃法,也可能带来“要命”的问题。一顿火锅过后,可能就进了医院。
1.火锅+冰饮,胃穿孔进了医院
据成都商报6月18日报道,成都66岁的林先生,吃了顿火锅,期间喝了冰饮料,结果胃穿孔,到医院时腹腔已严重感染。“大家吃起火锅又热又辣,干脆就来些冰啤酒、冰饮料、冰粉。”林先生说,“本来很辣、很热,一口冰的下肚,整个人都爽快了。”
但吃完回到家,林先生就觉得肚子痛,像刀割一样的痛。本来以为火锅不卫生,没想最后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检查后,是胃穿孔。直径达约1.5cm。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健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介绍,像林先生这样饮食后导致的胃穿孔,医院近期已经收治了7例,最小年龄只有18岁。
杨健医生解释,正常人适量的进食火锅或者冰粉是不会导致胃穿孔的。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身体健康的正常人,二是适量进食。
但是在存在胃溃疡的基础疾病的情况下:
● 进食火锅和生冷饮料会对胃粘膜产生直接的刺激;辣椒和酒精会使黏膜受胃酸侵蚀的抵抗力下降,继而促进穿孔的发生。
● 所以说胃穿孔的原因,其实说到底就是饮食方面的不注意而导致消化性胃溃疡,上述刺激性食物反复对胃内部进行刺激后而形成胃穿孔。①
2.火锅+冰饮,血压飙升,起伏能达20-30毫米汞柱
据扬子晚报2012年报道,黄女士一家人周末在火锅店小聚,边吃边喝,结果吃完起身要走时,她突然感觉头痛、头晕、想吐。家人叫来饭店老板询问,也不存在食物不新鲜的问题。最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解开了谜团。
原来,黄女士边喝冷饮,边饮热汤,最终导致血压突然飙升,不得不送医院救治。接诊的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许庆成医生在2012年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介绍,在吃火锅时喝下热汤后如果立刻喝冷饮,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还会造成血压起伏过大,可能相差20-30毫米汞柱,从而引发身体不适症状。如果心脏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好,还可能发生缺氧,造成心肌梗死。
他提到,血压变动与食物温度差异也是息息相关的。冷饮会造成胃肠中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热汤则会造成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类似的,炎热夏天吃冷饮、冰西瓜也可能诱发心梗,当然前提是你本身心血管不好。心脑血管最怕一冷一热刺激。
3.火锅+冰饮,腹痛腹泻,可能好几天
据青岛晚报2015年报道,26岁的张女士在一家餐厅吃火锅时,喝了几杯冰镇西瓜汁,突然腹痛难忍,不仅出现呕吐,还连续去了好几趟厕所,丈夫见状赶紧拨打了120。 接诊的青岛市海慈医院医护人员告诉青岛晚报记者,火锅如果吃了生食或者半生不熟的食物,食物上的细菌可能引起腹泻。
除此之外,火锅的辣锅底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肠胃功能较弱的人腹泻。很多人觉得从火锅中捞出的菜肴温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会趁势喝上一大杯冰镇啤酒或冰冻饮料躲避滚烫,但是如此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引发腹泻。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傅志泉2016年也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吃火锅喝冰饮会刺激胃部血管收缩,减缓胃肠蠕动,消化液减少分泌;同时温度下降,消化酶活性也会下降,不利于消化。
类似在网络问诊平台上,一位25岁的年轻人就写道,自己之前吃了火锅,也喝了冰饮料,之后总是轻微腹痛,最近一天要去三次厕所。
健康吃火锅,这4点要注意!
1.不要冷热交替,间隔3分钟
很多人觉得,一口热的肉和菜,再喝一口冰爽的饮料,即解热,又解辣。一是本身冷热交替会刺激肠胃;第二个是,解辣效果最好的是牛奶或酸奶等蛋白含量高的饮品,而不是冷饮。
吃火锅的时候,在喝热汤和冷饮之间,最好间隔3分钟以上。喝的时候也最好小口进食,这样对血压变动的影响可以减到最轻。
2.不要趁热吃,凉一小会儿
不少人觉得火锅趁热吃最鲜嫩,尤其是肉。 但刚从热锅中捞出来的食物,温度会很高,很容易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尤其是像有馅的牛肉丸或者会吸水的冻豆腐,一不小心咬下去,汁水全溢到嘴里,汤汁很烫人。食物涮出来后凉一会儿再吃。
3.不要急涮肉,两菜一肉来搭配
北方人吃火锅习惯先下肉,最后再放菜。结果肉吃饱了,最后也吃不进多少菜。但,吃火锅不该仅有肉,得有菜,而且菜还应尽量多一点。可以记住这样的一个口诀:“两份蔬菜一份肉”。也可以尝试“先素后肉”,这样有助于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4.不要聊太久,吃火锅别超1小时
很多人吃火锅能吃两三个小时,聊一会儿吃一会儿。但,火锅烧开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一个是时间越久,随着食物的不断加入,汤中嘌呤的含量越来越高,容易诱发痛风;而且随着进食时间的延长,火锅底汤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会逐渐升高。
疯了!她们割断腿神经、开头颅,只为……
夏天来了,又到了露腿的季节。但有不少人却很犯愁:腿太粗,露出来太丑了……咱一般人,想到的都是节食、跑跑步、做做操。然而,一些追求极致筷子腿的女性,发现了一个新办法——小腿肌肉阻断术。
为瘦腿,她们竟主动割断腿神经
在某红书上,“小腿肌肉阻断术”有着很高的人气和推荐度,上万人点赞“种草”。不少博主亲身体验并表示,做了之后,确实“轻轻松松就能瘦下来”。
这到底是个啥手术呢?它的原理,不是切掉肌肉,而是切断小腿一部分的肌肉神经分支。神经阻断了,肌肉动不了,慢慢就会萎缩,小腿也就瘦下来了。但,切断神经,听起来也太可怕了吧?!确实,正规的整形外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淘汰了“小腿肌肉阻断术”,原因就是:
伤害不可逆,被切断的神经无法复原!!!
更可怕的是,术后还可能出现跑跳能力明显减弱、步态异常等后遗症,甚至有人长期走不了远路……
“双腿发沉、酸软无力,还经常抽筋,右脚发麻。”
“休息了一个星期,才勉强可以脚后跟着地的走路。”
“腿不能伸直,拉伸感很痛,只能弯着腿慢慢走。”
“坐地铁去上班什么的也别想了,站不了太久,走路完全是靠大腿和臀部肌肉。”
这些血泪教训,随手一搜比比皆是。但在那些所谓“成功案例”的诱惑下,还是有很多女孩不顾一切地去尝试。问题是,牺牲这么大,真的就能“一劳永逸”吗?并不能!!!
小腿部分神经阻断后,其他肌群可能会出现代偿性增生,比如腿肚子上的比目鱼肌。这不就是换了个“粗法”吗?不可逆的创伤、潜在的致残风险、可能出现的后遗症、难以维持的效果……
一些机构口中简单的“小手术”,背后可能毁掉无数人的健康和人生。用网友的话说,这跟旧社会的裹小脚,有啥区别?
为增高颅顶,竟然开颅
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这两天,养生君在网上又看到了新的“变美邪术”。先来看看网红的话术——据说,高颅顶才是最好看的。那么怎么把低颅顶变成高颅顶呢?答案是:开颅,往里面灌“骨水泥”。
听着都觉得腿软。这种如此危险和不靠谱的手术,会有人去做吗?事实上,真的有人去做了,而且,后遗症超多。其实,更早的一些手术,比如非必要的切胃、断骨增高等等,大家应该早就有所耳闻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变美的前提,起码不能牺牲身体健康吧?
更何况,这些医美机构、网红口中的“白幼瘦”审美,真的就是“美”吗只想劝劝姑娘们:别再随随便便为自己的容貌感到焦虑了!你最该改变的不是外貌,而是心态。其实人生在世,只要身体健康就足够了。至于美,本就可以有千千万万种。
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一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马上就要开始了。近期,陆续有考生和家长反映,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教育部16日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根据“2021高考护航行动”安排,教育部已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将对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属地高校注册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等在互联网上进行统一权威标识,以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权威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同时,各地教育部门正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理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和个人,将予以严厉打击。
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
一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高校会向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供考生志愿填报时参考。
二是各地教育部门普遍对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可以结合考生实际,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三是各招生高校也会对拟报考本校的考生给予志愿填报的指导和建议。6月22日-28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还将举办“2021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招生高校将通过文字问答、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请考生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合理填报。
这里,教育部还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将其形式特点公布于众,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
——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