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肝被掏空,长满了虫卵…医生提醒:夏天吃饭,千万别犯这个错!
据都市快报报道,四川55岁的谢先生,到杭州打工十余年,因父亲病故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时间。不久后便出现食欲不振和乏力,起初还伴有不明原因的轻度腹痛、腹泻。4个月过去了,他一直以为是心情郁闷所致,直到出现了三天的畏寒、发热,才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
这一检查可把医生和他都吓坏了,因为超声影像科检查显示他的左肝已经被“掏空”了,变成了一个大脓球,医生仔细测量了一下,大脓球达到19cm×18cm×12cm 大小。入院后腹部CT检查发现肝脓肿壁上长了很多肿瘤样的结构,而且壁很厚。
看来这个肝脓肿不简单。
元凶为细菌?真菌?结核?肿瘤?医生:都不是
为了让脓球变小,进一步追查“元凶”,医生在超声指引下给谢先生做了脓球的穿刺引流,结果大量的灰白色脓液被顺利引出。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却没有发现细菌、真菌、结核和恶性肿瘤的“踪迹”。
那谢先生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经过肝胆外科、感染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会诊及讨论后,医生果断地为患者进行了手术将左半肝切除,完整地拿掉了这个迷雾重重的病灶。谁都没有想到,病理医生切开后看到脓肿壁上大量的肿瘤样结构竟然是“肉芽肿性炎性肿块”。
里面甚至还爬满了灯泡状、壳厚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又称为肝吸虫),脓肿内多得数不清,看得人头皮发麻……
人的身体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虫卵?术后,谢先生回忆起自己回老家时,买过当地的鱼做了一次酸菜鱼。”为了追求鲜嫩的口感,鱼片我只用热水氽了几十秒就吃了。”谢先生说,他们当地有生吃或半生吃鱼片的习惯,当地人称之为“鱼生”。
这下真相大白了!肝吸虫虫卵喜欢躲在淡水鱼虾等水产品体内,当人们吃了卫生不达标的生鱼片或未熟透的鱼虾等食物时,它就会随之悄悄潜伏进人体。“一旦鱼被肝吸虫感染,吃了生鱼片之后人随即也会感染。”医生告诉谢先生。
此虫繁殖力惊人,每次可产1400到2000个卵,而且可存活20到30年。如果置之不理,它们不仅会在肝内安家,而且会靠肝“吃”肝。但是由于近年来各地的卫生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好,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此类病人了。
医生表示,不管是哪里的淡水鱼和淡水虾,还有经淡水回游的海鱼都有可能被肝吸虫感染。
淡水鱼中较常见的寄生虫肝吸虫可寄生68种鱼
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内科的主任医师杨兴祥和副主任医师王蜀强曾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介绍,在淡水鱼的寄生虫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肝吸虫。
肝吸虫:
● 它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
● 肝吸虫幼虫可游走进胆总管,虫体寄居于肝内胆管,在那里长期定居并发育为成虫;
● 可引起黄疸、胆管结石、胆管炎、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胆管癌等疾病。
目前已证实的肝吸虫中间宿主:
鲤鱼、草鱼、鳊鱼、鲫鱼、大头鱼、土鲮鱼等68种。
如何预防?
● 吃烤鱼、火锅、烧烤别急,熟了再吃;
● 别生吃淡水鱼鱼片、“醉虾”,“醉蟹”;也别把生鱼虾喂给自己宠物;
● 别喝生水。
我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吃烤鱼时皮烤熟了,其实肉没熟,吃了没熟的肉,导致寄生虫感染。”杨兴祥医生说。
感染寄生虫后,会有什么感觉?医生表示,寄生虫感染以后,根据寄生虫寄生的部位,症状表现也不同:
1.肠道寄生虫感染
腹部不适,腹部隐痛,食欲差、营养不良;
2.全身寄生虫感染
可能出现发烧;
3.肝脏、肺脏寄生虫感染
可能出现发烧,抽血可见血象变化;CT检查可见相关脏器出现阴影;
4.皮下寄生虫感染
肌肉出现酸痛,皮下有结节。
怀疑自己感染了寄生虫,该做什么检查?
如果自己有过生食记录,或者喝过生水,担心自己寄生虫感染的应该怎么检查?
王蜀强医生介绍,部分寄生虫感染可以通过查血获得一定线索,肠道寄生虫可以通过粪便检查出来。“也有在做其他检查时发现体内寄生虫的情况,比如有患者在做胃肠镜时,通过胃镜和肠镜发现了十二指肠和肠道里有虫。”王蜀强医生说。
他提醒,对于怀疑肺吸虫病、包虫病、囊虫病等,如临床不能区分,建议到专业的检查机构:疾控中心检查寄生虫抗体。但是,因为寄生虫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可能存在无法确认是什么寄生虫的情况。最后提醒:切记要吃熟的、注意卫生!不给寄生虫一丝机会!!
一天1斤荔枝,结果进了医院!吃荔枝这3种情况一定要避免!
6月,眼下正是荔枝上市季节,但每年因为吃荔枝导致住院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最近——一天1斤荔枝,结果进了医院!
1.孕妇1天吃1斤荔枝,预产期只剩一周时出现意外
据潇湘晨报6月8日报道,贵州29 岁准妈妈如女士(化名)怀孕后爱吃水果,近来荔枝也是经常一天 1 斤。
然而,没想到这水果“吃出了意外”。距离预产期只有一周时,她感到下腹部一阵紧缩,阴道竟分泌出了褐色分泌物。连忙赶到附近医院检查,结果B超发现宝宝已经胎死宫内,而且随机血糖高达 26mmol/L,血压 170/100mmHg。原来怀孕后,如女士(化名)并没有按照要求定期产检及测量血压,孕 24-28 周的糖耐量试验筛查也没有做。
后续接诊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韩辉说,“这位患者的情况属于妊娠糖尿病,通俗的说就是怀孕期间出现血糖高。”
2. 一天吃了1斤荔枝,头晕乏力进医院
据广东公共DV现场6月7日报道,广东黄女士(化名)在市场买了一斤荔枝,回家当天就把荔枝给“解决”了。但很快,她就出现了头晕、恶心、乏力的症状。到医院后经过检查,黄女士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而罪魁祸首就是那一斤荔枝。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彭林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患者平时属于血糖控制不佳人群,一次性吃下太多荔枝,会出现果糖不耐受,出现糖代谢紊乱情况。
荔枝属于高升糖指数水果。以上媒体报道中,两位都是因为本身血糖存在问题,加上一次吃了大量荔枝,进了医院。此外,像儿童、老人及瘦小低体重人群,荔枝食用不恰当,更容易出现“荔枝病”。
年年都有人吃荔枝进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陈萍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荔枝吃多了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患上“荔枝病”。
荔枝病,是指某些人进食大量鲜荔枝后,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重者可有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状。
有人说“既然吃了高糖的荔枝能出现低血糖,那对于血糖高的人,岂不是可以吃多?”这是错误的!
荔枝的含糖量超过了16%,其中大部分是果糖。当人进食后,果糖会刺激大量胰岛素分泌,但胰岛素只对葡萄糖敏感,而果糖转化为葡萄糖需要一定时间,血糖不足以应对此时过量的胰岛素,最后就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但荔枝病导致的低血糖不等于降血糖,大量进食荔枝引起的是暂时低血糖,这样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其次,低血糖的危害更大,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而如果少量进食荔枝,机体还是有能力及时把它转化为葡萄糖的,必然使血糖升高更多,加重病情。
吃荔枝,这3种情况一定要避免!
1. 吃荔枝防低血糖,小孩不空腹,一次别超5颗!
南京儿童医院营养医师刘长伟在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吃荔枝发生低血糖,真正病因是荔枝中含有hypoglycin A和MCPG两种毒素,这两种毒素在没有成熟的荔枝里含量更高,而成熟以后的荔枝较低。
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糖原储备不足,大量进食荔枝以后,又不吃其他食物,就容易发生低血糖。这两种毒素能够破坏机体的一些脱氢酶,导致脂肪酸代谢紊乱,影响到正常的脂肪氧化和糖异生,干扰了机体生成葡萄糖的能力,导致急性低血糖和爆发性脑病的发生。
当然,并非每个人吃了荔枝都发生低血糖,需要注意的是:
▶ 4岁以内儿童,最好别直接进食整粒的荔枝;
▶ 不空腹大量进食荔枝;
▶ 不吃还没有熟透的荔枝;
▶ 可以在餐后少量进食荔枝。比如在吃完饭后半小时或者两餐之间吃,建议一次别超过5个。
▶ 如果因为大量吃了荔枝出现非常可疑的低血糖症状,可口服葡萄糖水或含糖果汁来纠正,症状严重的还要送往医院。
2. 吃荔枝太多易“上火”,成人一次别超10颗!
营养师刘萍萍在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有些人在吃很多荔枝后,第二天会感觉口干舌燥、脸上冒痘、大便秘结等,大家常将这种现象称为“上火”。这是因为荔枝中含有不低的糖分,像常见的妃子笑、桂味、糯米滋等品种,含糖量基本都在12%以上。
而高糖会让口腔处于高渗状态,因此会感觉口干舌燥,也会加重痘痘的生长。至于有些人吃完荔枝后出现喉咙痛、头晕、四肢无力等不适,可能跟吃荔枝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荔枝上市恰好在大热天,这时本来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呼吸道疾病。
有人说吃荔枝前用淡盐水泡一下,或吃完荔枝喝淡盐水,就不会“上火”了。我认为,淡盐水对预防“上火”并不一定有效果。
对于糖耐量正常的成年人:
▶一般最好控制在10颗内,尤其不要连续大量进食。
▶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饭后半小时再吃。
▶有便秘的老人尽量别吃,控制体重的人要少吃,有肝病、肾病、胃肠病的人更要慎重。
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尽量不吃,或者遵医嘱吃。
3. 吃了荔枝,开车前记得漱漱口!
因为吃荔枝被查酒驾的情况,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营养科王萌在2020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荔枝是一个高糖水果,在运输保存中间会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乙醇,含糖量高的水果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大家熟悉的蛋黄派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一次性吃上几颗后,酒精会在我们的口腔里面停留,不过过几分钟就挥发掉了,不会进入血液。吃了荔枝之后,用水漱漱口,基本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因此,司机朋友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吃荔枝而被查“酒驾”。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